谷爱凌去斯坦福上的“通识教育”,其实咱娃从小也能有,我把资源都找好了

今年北京冬奥会上,谷爱凌狠狠火了一把。她在奥运之前就考上了全球顶尖的斯坦福大学,为了专心训练申请延迟一年入学,比赛之后要继续完成学业。

被问到以后从事什么专业时,她说:“因为斯坦福的新生是不选专业的。我有两年时间考虑选什么专业。我目前对物理很感兴趣,但也很喜欢写作。”

有的人觉得奇怪:写作和物理,看似完全是两个相反的领域,一个是文科,一个是理科,为什么上大学之后还能来回摇摆?

可能有很多家长不知道,斯坦福采取的是“通识教育”体系。为了避免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所以通过通识教育让学生对不同的科学都有所认识。学生不只是要学习自己的专业,而且还要跨学科学习,而这些课程内容从人文、艺术、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无所不包,能培养融会贯通、独立思考的能力。

文科理科这样简单的区分,在中国也要逐步淘汰了。从2014年开始,全国陆续推行新高考改革,采用“3+1+2”的考试模式,文理不分科了。

“3”指的是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科目;“1”是从物理、历史两门学科中选择1门;“2”是从政治、地理、化学、生物中选择2门。所有科目满分为750分。

改革后的“3+1+2”模式,有12种考试科目组合,孩子们可根据个人爱好、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专业的招生要求,在12种组合中自主选择。

新高考既体现了物理、历史学科的基础性作用,突出了高校不同学科专业选才的要求,也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当学生不再被人为地分成“文科生”、“理科生”,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就成了必然。

新高考对孩子提出新要求

LANHAI Shuo ChengZhang

新高考从“一考定终身”变成“综合评价”了,题型也与我们往常见过的试题形式不同,以北京市2021年高考政治题为例:

近期,北京调整了千余处公交车站名称,其中多处恢复了历史悠久的老地名。如“祈年大街北口”站改为“打磨厂”站,“龙潭路西口”站改为“东四块玉”站,“东花市大街”站改为“铁辘轳把”站……老地名的恢复留住了一份念想。公交站“唤回”老地名( )

A是对市民文化需求的表达,说明文化根源于人们的情感需要

B是对城市历史印记的保留,能彰显城市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C是对地名文化意义的挖掘,延续并且增强了公交站的文化生命力

D是对传统文化发展的促进,融合了城市发展新理念与民族传统精神

大家会发现,政治题的出题方式、考察角度都变了。看上去这4个选项都像是正确答案,但实际上应该选什么呢?如果不知道考官要考察的是什么内容,这一题只能丢分了。

实际上,这一题用情境与情境活动命题考价值理念,正确答案是B。

与此类似的题型还有很多,历史题考查学习力和学科素养、语文题考查综合能力,所以题海战术已经不适用于新高考,高考的通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范围也越来越广,各种学科交错编题,没有广泛的阅读,正确的三观思维和广博的知识打底,只靠刷题还是会与顶级名校失之交臂。

也许有人会走高联竞赛路子,但不用多久,这条路会走不通,因为偏科的时代即将结束。所以,家长要做的是为孩子增加通识范畴的知识内容,提升自主学习力,帮助孩子尽可能接触更多的知识领域,开阔眼界,将知识转化为应用,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通识教育怎么进行

LANHAI Shuo ChengZhang

通识教育以更广博的知识为基础,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孩子们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教育目标是“将孩子培养成更好的公民”。

2015年11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山大学成立“大学通识教育联盟”,推动我国通识教育迈向新阶段。

四校通识课程模块分别有六大领域、八大课组、七大模块和四大板块,各校所设的传统文化课程数量占其通识课程总数的1/4左右,集中在人文学科。

要想达成这一点,就需要让孩子知道,这个世界是怎样的,自己跟世界是怎样的关系。近到“我为什么要学习?”“我是为了谁而学习?”远到“我长大之后要做什么?”“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都与此有关。

如何告诉孩子“世界是怎样的?”

从实践以及身边很多朋友的亲子教育经验看,更容易且有效达成这一目标的方式,莫过于“阅读”了。

“阅读”提供给孩子源源不断的精神养分,不管媒介从传统纸质变成电子、移动,阅读与终生学习的强关联都不会改变。让孩子成为更完整的人、成为终生学习者,这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的目标,“阅读”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最有力抓手。

无论是亲子共读,还是给孩子创造更多的阅读机会,都是不错的方式。

孩子如何“与世界相处?”

我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与“识”并不是天然联结的。

很多人有十几年的学校学习经历,获得了大量信息,却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观、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没有理念与意志,更无从谈起“使命感”。没办法用知识指导行为,所以也就无法用更好的方式与世界相处。

家庭教育比较常见的跑偏做法,是把精力放在教孩子学习具体知识上。实际上,家庭教育最大的作用是“传递”——中国讲究“家庭传承”,父母从家族传承中学会思考,也把这种力量传递给自己的孩子,从信息中归纳主观判断,逐渐寻求清晰的自我定位。要改变家族命运,改善原生家庭的“基因”,也请从家庭教育开始,从改变孩子的思维模式和与世界的相处模式开始。

总之,家庭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一个不仅会考试、懂认知、能为自己争取更多发展机会的人,也培养一个完整的、有自我认知和定位、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这也是通识教育的核心。

也可以说,家庭教育教什么?就是教通识。

通才少年培养计划

LANHAI Shuo ChengZhang

上濒的“通才少年培养计划”,就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理念,开放学科边界,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我们为孩子们提供“通识五阶实践活动”,以实现孩子的世界格局培养目标和能力培养目标。

“通识五阶”的具体内容覆盖了历史、地理、气候、天文、军事、科技、经济、法律、音乐、美术、戏剧、建筑、影视、心理等学科,这么设计,是为了补充了中国孩子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足。

参加“通才少年培养计划”,上濒的老师们为孩子设定了两个成长目标:

建立“我”与世界的联结,启动内在驱动力

“通才少年”是指在心理、认知、能力各方面都有成长的少年。他们 在知识领域里自由翱翔,不受学科限制。他们在任何环境下,都拥有优秀的心理调节能力、解决问题的创造力。他是家庭的孩子,学校的学生,也是社会的未来。长大后的“通才少年“能发挥自己的价值推动世界的发展。

“通识五阶” 帮助孩子发现世界→拓展世界→分析世界→构建世界→推动世界,让孩子自主立志,享受学习和成长带来的成就感,最终拥有推动世界发展的力量。

提升孩子的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识五阶”让孩子发现自己→了解自己→理解自己→发展自己→塑造自己,掌握推动世界发展的能力,同时拥有实现价值和收获幸福的能力。

“成长教育”多元成长目标

项目包含5个阶段,以一个自然年为一个阶段,每个阶段由家庭专属教育团队和服务团队共同提供孩子、父母、家庭三个方面的服务。

每一个阶段为孩子提供演讲的公共课程以及顾问的单独辅导,当孩子结束最高阶段的学习后,将在毕业演说会上将自己5000字的论文用演讲的方式展示给导师、父母及观众并完成答辩。

每个阶段一次不同主题的社会实践与学术活动,帮助孩子将通识体系中的能力用于社会实践中,并用学术研究的方式发现、分析与解决社会中与自己息息相关的问题。从而提升孩子的学术能力(意识)、调查方法(阅读查阅文献、田野访问、问卷设计分析等)与社会能力。

为什么“通才”是五年制

LANHAI Shuo ChengZhang

“通才少年培养计划”项目的研发,是建立在成长教育理论和孩子科学成长规律的基础之上的。

1.成长教育注重的不是一个成长点,而是整个成长阶段,重视中长期的教育效果。

成长教育关注的是全人终身成长,帮助孩子和父母在不同的教育环境下,解决不同年龄阶段遇到的问题。

2.“眼高”看规划,“手低”做陪伴,做好预判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孩子的成长需要提前做好规划,更远地看到孩子的未来,知道孩子需要发展什么能力,才能让孩子有更好的成长空间。这是个长期的过程。

3.教育越持久越有价值。

教育是不可速成的。因为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持久的过程,孩子真正的能力成长需要在生活当中一点点体悟,积累经验,思考,练习,再应用到生活当中去。

4.符合孩子的成长周期。

在“通才少年培养计划”陪伴的五年时间里,上濒的团队会及时跟进变化,与家长沟通,调整孩子的教育规划,让家庭更具教育前瞻性,帮助孩子把握变革先机,更好地适应未来,推动世界。

自2003年成立以来,上濒教育的能量已经辐射到全国、全世界。我们陪伴成长的家庭分散在27个国家和地区。

上濒的孩子遍布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斯坦福、康奈尔、UCLA、牛津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北大、清华等四十几个世界名校;毕业后的他们在世界各地为推动世界的发展贡献力量。

育人就犹如种树,上濒从不过分强调学业,但当各种养分需求都被满足的时候,树苗自然就会枝繁叶茂,向上生长。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全面成长,与上濒一起推动世界的发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