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镇院三宝合体展出 策展见新意、后人汲古创新

元代曹知白的〈山水〉已可见和北宋写实不同的表现手法。(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许多人走进故宫欣赏限展「国宝」水墨画时,往往略感失望发现「画好黑!」肉眼几乎看不出画中细节。故宫书画文献处副研究员何炎泉表示,古画确实会因为时间久远而黯淡,幸而当代数位科技、媒介多元,此次三宝合体展出,也在策展手法上创新,要让观赏者都能「看得见!」

由于〈谿山行旅〉完成已有千年,〈早春图〉与〈万壑松风图〉也都有900多年历史,三者又都是绢画,纤维的老化变黄在所难免,此次故宫除了在202展柜呈现三幅国宝画,也针对观众不易看清画面而进行多元策展,包括在206展间规画85寸的8K电影,不断播放三张作品的高清画面,另有3台小萤幕播放局部细节。

三件国宝画作除了看其本身的构图、细节,也看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后人倣作的不同诠释手法。此次于204展间可看到受三家风格影响的九幅绘画,从元代至民国,均呈现了后人汲古创新的风貌,故宫书画文献处处长林丽江以元代曹知白的〈山水〉为例,「形体开始解散,看到比较多是笔墨。」看的是线条和笔墨变化,山变得虚无飘邈。

「笔墨展现的是人格,中国画慢慢转向笔墨强调」林丽江指出,绘画尺寸也变小,非常适合是文会时互相赏析,交流情感的工具,而不只是要呈现真实的大自然。「如明代董其昌说法,若要看自然,就去看大自然;若要看画,就是看笔墨。」她也指出中国山水画转变的关键时期就是在元代,到明代已更为强调笔墨的强劲,「至于是不是有三度空间,是不是合理,已不是当时关注的要点,因为在宋代这些就已经做到了。」

苏东坡时曾言:「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林丽江指出,由此可看出宋代已不追求画的真实性,她表示:「在绘画已达像的最高峰时才会往另一个方向前进,这和西方绘画也类似」从写实到印象派,林丽江指出中国画其实也有这样的过程,而且开始得很早。又如蓝瑛〈仿李唐层岩红树〉会发现画中山水如梦境般极不真实,与北宋三家相较,即可看出中国绘画的发展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