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变形的货币理论与政策

货币理论政策,在经济学与政策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多年来,经过不同学派辩论研讨,包括古典学派、凯因斯学派、货币学派等等,对于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曾经发展出可谓成熟的说法。然而,随着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的更迭,过往的理论与政策无法解决不同时代问题,许多看法虽在某些时段得到肯定,后来在情况变迁下受到质疑而被修正,但也在若干时日后又受到回头重寻处方的青睐。

经济学的古典学派在若干假设下得到货币中立性之假说,认为货币供给增加率会等于物价上涨率;即使物价上涨幅度不正好等同于货币增加幅度,货币过度扩增必会带出通膨祸害。然而,这分析固然成理,但未能时时刻刻获得验证支持。以当今为例,疫情困顿中,各国资金头寸四窜,股价房价上涨,但是物价并未大幅攀升,显示货币中立性假说并不是随时随地准确之圭臬

货币与通膨的关系逐渐弱化,让央行货币政策策略的运作模式也有变化。央行透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影响操作目标,进而影响中间目标,最常见的中间目标是货币供给增加率。先前采用货币目标区国家,到1980年代末期起,逐渐放弃货币目标化,有些国家采用利率目标,或直接采用通膨目标。然而,货币总计数与组成结构仍具备不少有用资讯,仍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抉择上不可或缺之观测数据,有些国家重拾货币目标化作法。一般而言,中央银行乃是日复一日观测市场变动,各种经济金融数据都是其关注对象,央行随时适度调控以求稳定。简言之,无论如何调整中间目标,控制货币环境稳定乃是央行之本职

当今疫情非常时期,各国货币当局似乎把稳定货币环境的本职暂且搁下,转身与财政政策联手,打击共同的病毒大敌。一般而言总体经济政策的两大支柱,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各有不同功能政府进行财政支出,原则上宜透过税制收入进行,否则若透过财政发债,央行发钞向政府买债,则有恶性通膨危机。然而,现在这种疑虑在COVID-19的猛烈攻势下被压制,多国猛撒货币,支援财政赤字,乃财政赤字货币化,被称为现代货币理论(Modern Monetary Theory, MMT),形容为「直升机上撒钱」。

利率的功能原与投资意愿有关,当利率过低而落入流动性陷阱,增发货币也无力借由低利来刺激投资与经济,此说法是凯因斯在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所提出的。他认为低利下货币政策必须退位,只能靠着财政支出来增添有效需求以振兴景气。这般漠视货币政策的看法在今日已不受用,纵然低利率已维持数十年,而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不但没有退位,更大胆地创新,采行了长短期证券交叉运用的量化宽松(QE)措施。换言之,即使利率已降至历史低点多年,失去了利率调整以刺激景气的功效,市场仍靠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之操作而得以活络

对于中央银行应有之作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乃法则论与权衡论之辩,前者由货币学派的傅利曼(M.Friedman, 1912~2006)提出,计算出理想的货币供给成长率,不论经济兴衰,均致力于维持该项水准,确切维持中央银行独立性。至于权衡论,则斟酌经济情况,以货币政策作为调整经济的工具,把央行作为救市机关。一般实务上,多数央行在国家经济艰困时段,皆难怡然自处而置身度外,即使表面上声称尊重市场机制,实际上多以权衡理念调整政策工具。

猛撒货币的结果,虽然暂无通膨危机,宽松资金流窜至金融资产市场,在金钱游戏下股价波涛汹涌,倒海翻江,连房价也在晃动。未来是否泡沫破灭,信心涣散,造成全球股市崩跌,乃是令人忧心牵挂之事。为免重蹈覆辙,长久的货币理论之建制,以及历次股市崩盘之痛,仍不能倏尔忘却。

综上所述,货币中立性假说之修正、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之调整、低利率下的货币政策工具之创新、权衡论之普及,以及蹿为显学的现代货币理论,陈述着货币理论与政策必须与时俱进的必要性。然而,历史的教训,旧有的理论分析与政策抉择,也需随时检视。目前没有通膨,暂时祭出救急宽松政策,无可厚非,但不代表可以长期安度潜在的副作用。有朝一日,信心崩溃,股市暴跌,通货膨胀浮现,可得绷紧神经发条,又是另一艰困难关。无论如何,金融可以载舟亦能覆舟,未来情况颇不确定,可以确定的是:金融环境,朝夕变化;货币理论与政策,须时时警惕。(本文为个人意见,不代表服务机关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