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财政政策岂能在 「现代货币理论」掩护下铤而走险?
近来各国政府在经济不景气及新冠肺炎侵袭下,不断透过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操作,扩大政府支出规模,企图振兴经济,对产业及弱势者纾困。然而有些国家所使用的财政融通工具,已非来自税收或举债,而是透过传统上最不愿见到的方式,由中央银行印钞票注入经济体系中,甚至连购买政府公债之量化宽松(QE)过程都免了,并以所谓的「现代货币理论」(Modern Monetary Theory, MMT)为其撑腰,引起高度关注。
具激进性的「现代货币理论」,主张印钞票融通各项政府支出,降低失业率、提供免费教育、推动全民保险、扩大社会福利,积极改善贫富差距,企图矫正资本主义高度发展下「1% vs.99%」之社会不稳定现象,并且推动绿色环保政策,以期改善生活品质、增进福祉。此种广泛提供公共服务,扩大政府规模与角色,实现「大政府」主张,只要不出现恶性通货膨胀,就寄望持续增加货币来融通政府支出,实乃此派理论之精髓;本质上是将勒纳(Abba P. Lerner)的「功能财政」政策工具,由举债融通扩大至货币融通。
进言之,由于过低利率及「流动性陷阱」的存在,使得传统货币政策全然失效;而「李嘉图等值定理(Ricardian Equivalence Theorem)」的成立,由于公债不是净财富,不会产生刺激消费的效果,财政政策也就自废武功。基此,现代货币理论另辟蹊径,提供见缝插针的理论基础,主张透过货币供给的增加来扩大财政支出,甚至减税,仰赖货币发行融通赤字,解决财政收支不平衡问题,进而振兴经济,以及增进分配正义。
其实,李嘉图等值定理的成立,乃是基于多项严格假定,例如税收是来自不具租税扭曲性的定额税等;然在现实社会中,期待该定理成立则颇为困难。现代货币理论之「财政赤字货币化」作为,有些国家(例如日本、美国)已经默默采行,却有如走钢索,风险性极高;届时再企图以增税方式抑制通货膨胀,在易放难收下,恐野火燎原,为时晚矣!况且,有些政治人物基于选票或其他政经利益考量,利用部分选民存有财政幻觉,以为是白吃的午餐,支持「财政赤字货币化」;此种近乎「五鬼搬运」铤而走险的做法,明显有违正常经济理论。
如前所述,「现代货币理论」在传统货币政策失灵下,转而提供政策工具支持财政政策,印钞票融通政府支出。若能同时从供给面提高产能,一般物价水准短期间或许不会上升,甚至下降;然而长期仰赖发钞超过一定警戒线,物价将持续上升,人民就在不知不觉中缴了「通货膨胀税」。若是物价持续膨胀到失控地步,国民经济恐将面临崩溃局面。近来美、日等国的作为,似已成为现代货币理论的实践者,虽一时之间尚无通货膨胀产生;然而揆诸历史,超级通货膨胀早有殷鉴:例如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中国,以及近年拉丁美洲的智利、委内瑞拉等国。此种饮鸩止渴的作法,恐将付出惨烈代价。
发钞融通政府支出的诉求与作法,名之为「现代货币理论」,恐怕言过其实;究其内容,既非「现代」、也非严谨的「理论」,挂名「货币理论」,实则着重在财政政策的融通与操作。若是发行钞票融通各项政府支出,就能够救经济、济贫穷,促进经济发展与就业,增进社会正义,恐将问题过度简化。此种寄望货币融通财政赤字的作法,完全罔顾财政纪律。该派理论振振有词的主张,在通货膨胀出现之前,建立有效控制货币数量的机制;问题是货币发行已到上瘾地步,也就回不去了!
融通政府支出的正当财源当然是税收,其次才是政策性的举债,发钞融通则应极力避免。若是政府不循正途,仰赖发钞方式,甚至在「财政赤字无上限」掩护下大胆推动,不但不遵守货币发行纪律,更严重违反「财政纪律」,使得所有纪律规范沦为纸上谈兵,造成财政困境甚至危机。其实,大政府的作为必需有节制,应该量力而为,且应确保社会福祉的增进,而其妥适财源当然是课税收入。因此,建立适足、公平具效率的税制,才是融通政府支出正本清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