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绿色发展,认可中国贡献!在夏季达沃斯,听他们驳“产能过剩”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赴大连特派记者 赵觉珵 尹野平 刘洋 陶明阳】随着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2030年节点越来越近,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实现能源转型的步伐也越发紧迫。在本月25日至27日于大连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第十五届新领军者年会(夏季达沃斯论坛)期间,“不忘能源转型的‘初心’”“没有中小企业参与就没有‘净零’”“能源需求管理的新机遇”等分论坛反映出全球对于此类议题的共同关注。

2023年,中国“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产品合计出口首次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大关,为全球绿色与可持续发展注入重要动能,却在一些西方国家遭到所谓“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的攻击。《环球时报》记者在论坛期间观察到,包括来自美欧在内的人士并不赞同此类论调。相反,“世界需要中国”成为一种普遍的观点。

日本汽车遭遇的重演

6月12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拟从7月4日起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从17.4%到38.1%不等的临时反补贴关税。加上现有10%的关税,欧盟将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最高48.1%的税额。

“历史正在重演。”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欧方院长杜道明(Dominique Turpin)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在上世纪80年代,同样的事情已发生在日本汽车产业身上。公开报道显示,当时日本是美国汽车最大进口来源国,但随后在美国压力下,被迫同意主动限制对美轿车出口。

无独有偶,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授伯努瓦·布莱也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提到日本车企曾经的遭遇。“我还记得日本车是如何进入北美市场的,这引发了一些反应。之后到来的韩国车也是如此。”布莱表示,现在中国电动汽车质量良好、价格低廉且拥有现代化的智能系统,尽管遇到一些阻碍,但仍有机会进入北美市场,“因为我们不可能再回到使用化石燃料的旧技术时代了。”

杜道明分析认为,目前关于中国电动汽车的争论通常是政客与媒体带来的。“报道这种冲突性话题可以获得更多关注,政客非常擅长这一点,而欧洲正处在分化期,”杜道明表示,“政客总是第一个说要设置准入门槛,以保护民众的工作,并吸引选民的投票。”总部位于纽约的美国金瑞基金管理公司首席执行官乔纳森·克兰也批评称,“(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是非常政治化的行为。”

“我不认为关税是‘有益的’,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在成本效益方面具有优势,”克兰说,“中国汽车制造商的良好技术和完整供应链能够降低单位成本,这对全球电动汽车的应用是一件好事,因为目前电动汽车依然昂贵。”

中国为全球碳减排降低成本

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光伏等新能源产品可以为全球各国实现碳中和目标降低成本,这是《环球时报》记者在本届夏季达沃斯期间频繁听到的声音。

布莱来自加拿大魁北克省,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那里电气化交通运输需求巨大,他家就买了两辆电动汽车。“现在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定价问题。而中国企业已经可以降低成本,这也为北美的电动汽车带来压力,迫使它们降价。”布莱举例称,特斯拉最初推出的是豪华车型,但现在相对便宜的Model 3销量很好且不断降价,他相信这是因为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带来的竞争压力,“低廉的价格将有助于让更多人接受电动汽车”。

不仅是电动汽车,中国企业的技术与产品也为光伏的普及作出巨大贡献。晶科能源全球副总裁钱晶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国的光伏企业通过科技创新不断降低成本,使得光伏成为真正公平的、打破垄断的能源。“以前只有有钱的国家用得起光伏,还要依靠政府补贴;现在任何有光照的地方,都可以使用光伏发电。”钱晶说。

“中国脚踏实地做了很多事情。”沙特阿拉伯能源市场运营公司Lamar Holding总经理哈尼·阿卜杜哈迪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国一直在对新能源产业进行投资,它的太阳能装机量世界领先。

国际能源署的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近350吉瓦,超过全球总装机容量的一半。如果没有中国,其他国家需将年增长率提高36%,才能实现全球预期目标。

合作依然是“最大公约数”

作为一个促进交流、凝聚共识的平台,“要合作而非分裂”也成为各国代表在新能源领域找到的“最大公约数”。

阿卜杜哈迪表示,如果要应对气候变化,就应该增加合作并允许公平竞争;如果对企业进行保护,就不会有创新的蓬勃发展。“我认为美国和欧盟应该在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创新解决方案上投资更多,就像中国一样。”他说。

隆基绿能战略管理中心总经理谢天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此次夏季达沃斯,可以看到来自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士均关注绿色发展和能源转型问题,此类对话正塑造共识与合作。他表示,虽然目前光伏发电的成本已经大幅降低,但一些国家还面临电网老旧和消纳能力不足等问题,这些均需要各方携手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