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低迷…加剧经济分化、各自为盟

经济学家指出,当前全球贸易软趴趴,主要归咎于商品需求疲弱。而欧美及其他经济体为对抗通膨升息,造成全球经济普遍放缓。

此外疫后消费习惯改变,可支配所得从过去多用在商品转向服务。而旅游除外,这些服务支出多半在国内产生。

通膨也给全球贸易带来压力。虽说谷物、天然气等大宗商品价格已从去年峰点回落,食品与能源价格仍高过俄乌去年2月开战前的水平,削减全球消费者的可支配所得。

美国商务部透露,今年上半美国总进口额年跌4%,出口年增2.6%。国际货币基金(IMF)预估,今年全球贸易增幅料从去年的5.2%减为2%,世界银行与世界贸易组织则预测,今年全球贸易额仅增长1.7%。

LC Macro Advisors首席经济学家柯多诺(Lorenzo Codogno)表示,这主要与疫后产能大爆发的全球制造业扩张减速有关。他说碎片化、去全球化及去风险化,在未来几年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但他不认为这会在一夕之间发生。

IMF等多边组织的经济学家,将全球贸易不振怪罪到整体经济成长疲软的头上,尤其是已开发经济体。他们也对地缘政治竞争对全球贸易的长期影响忧心忡忡,这可能让壁垒分明的贸易集团应运而生,一边投靠中国和俄罗斯,另一边则依附美国及其盟友。

IMF首席经济学家古林查斯(Pierre-Olivier Gourinchas)7月底曾提到,各国对彼此祭出贸易限制愈演愈烈,包括关税及若干管制措施,这也会冲击到直接投资。

不少经济学家担心,若是产能只移往政治盟国,本世纪的贸易荣景将风云变色,转而带来沉重的经济成本,陷入高价格、低效率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