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球员专题》棒篮足影响比一比 归化规定大不同

效力TPBL福尔摩沙梦想家的高柏铠,是中华男篮队目前的归化球员。(中华篮协提供)

棒球、篮球、足球对入籍或归化的国际球员规定不同,其中棒球尤其是经典赛,甚至不用取得身分证件,只要资格符合就能从宽认定,但想借此来拓展棒球的国际版图,目前仍在努力当中。足、篮都要以护照为准,但入籍或归化难度较低的足球,已有国际球员压缩本土球员空间的疑虑,最严格的篮球也不是没有漏洞可钻。

经典赛在鼓励参赛、资格从宽认定的政策下,陆续出现过被喻为「美国二队」的以色列与英国,2017年中华队甚至曾以7比15不敌以色列队。只是棒球种子是否因此能在这些不玩棒球的国家开花结果,恐怕大有疑问。反观台湾原本就为棒球痴狂,若搭上国际化风潮成功征召「CT卡费」,一来正赛阵容更有竞争力,二来也能让国人关注度更高,绝对是美事一桩。

经典赛让球员可以代表父母亲的祖国出赛,足球的入籍则放宽到祖父母,但取得护照是必要条件。而公民权可能有随附义务,如我国男性公民得要当兵,还因此出现怕入境被抓去当大头兵的「客场限定」国脚,形成无法在主场出赛的特殊状况。

至于大量国际好手固然能够迅速提升国家队战力,但也有足坛人士忧心恐压缩本土球员空间,若是国家队都是入籍或归化球员,是否会影响基层球员持续踢球的意愿及动力?如何强化并深耕在地青训系统,则是另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

国际篮总(FIBA)的归化球员各国限1名,入籍则得在16岁之前取得身分证明,但严格规定似乎仍有漏洞可钻,像是今年亚洲杯男篮资格赛的卡达队,阵中至少有6到7名来自东欧、美国或非洲的外籍球员,可是FIBA仍让卡达打完资格赛,且以E组第2直闯会内赛,其中的公平性恐怕暂无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