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示警生物多样化逐年下降 学者:只顾碳汇恐影响生态
国际组织IPBES「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近日连续发布2份最新的报告,指出全球的生物多样性每10年下降2至6%,长远来看恐影响粮食安全、用水以及抵抗气候变迁的能力。(本报资料照片)
国际组织IPBES「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近日连续发布2份最新的报告,指出全球的生物多样性每10年下降2至6%,长远来看恐影响粮食安全、用水以及抵抗气候变迁的能力;台湾科技媒体中心今(19)日邀请学者解析,有学者示警若为减缓气候变迁一味以碳汇为优先,可能引起水资源、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联合国旗下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连续发布《气候变迁下生物多样性、水、食物和健康链结评估报告》(Nexus Assessment Report)以及《实现2050生物多样性愿景所需的转型变革评估报告》(Transformative Change Assessment Report),首度明确解释气候变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链结,并呼吁转型变革。
报告指出,全球每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每10年下降2-6%,若目前驱动生物多样性流失的趋势「一切照旧」,将导致粮食安全、营养、可用的水资源和水质、健康、抵抗气候变迁的能力,以及几乎所有自然对人类的贡献都严重下降。
另外报告也提到,需进行深刻、根本性的转变,以阻止和扭转生物多样性流失,并保护地球上的生命,直指转型变革是实现全球永续发展目标唯一的途径。
中央研究院环境变迁研究中心助研究员袁美华指出,链结报告提及,目前没有任何一种单独的⽅案,能在所有不同规模和背景下,实现所有链结要素的最大利益,且报告也指出因应资金需求而展开行动的必要性,并强调「人」在生物多样性治理中的角色,尤其需要解决生物多样性流失对弱势族群、低收入国家人民的冲击。
袁美华认为,报告中指出包含森林、土壤、湿地、泥炭地和红树林生态系,将会是未来的重点领域,若为减缓气候变迁一味以碳汇为优先,可能引起水资源、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的问题,研究提供决策者参考顾及多个要素的科学评估结果。
农业部生物多样性研究所副研究员林大利强调,若要实现2050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现在是生物多样性的紧急状态,2030年要达到自然正成长的目标,急需生物多样性的资料与评估指标,才能了解目前的努力是否成功复育生物多样性,并改善物种流失的速度和现况,但亚洲非常缺乏这类指标。
他指出,台湾的个人可以从公民科学做起,而企业则需要生物多样性指标来评估企业对全球永续的贡献,以过往从未想过的模式,与未认识的跨领域专家和人士共同合作,将是今后的核心工作模式。
国立成功大学生命科学系教授陈一菁认为,台湾的生物多样性政策一直紧跟全球的发展,其中「国土生态绿网」是全局思考的保育政策,包含增加栖地品质,以及连结受人类活动高度影响的栖地,生物能在连结的栖地间迁移,可直接降低气候变迁的冲击,更重要的是,维护生态系健全,也确保粮食、水源与人类健康,这部分不仅呼应国际趋势,也是超前部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