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艺奖得主庄普 用改变攻美术史地盘

21届国家文艺奖美术类得主庄普谈创作历程,一直以来被不安全感趋动着探索与改变。(邓博仁摄)

「熟识我的人都说,我不断尝试改变,是因为没有安全感而努力着。」甫获21届国家文艺奖肯定的艺术家庄普如是说,回顾自己的成长与创作生涯,尽管一直是被不安全感伴随,却也野生而蓬勃地发芽出属于自己风格的园圃。

庄普的获奖,获评为「1980年代起持续从事低限艺术创作,探索极简思维的可能,并在台湾带动一股超越国际与本土的思潮与运动。」而这一条探索之路,庄普看似冷峻的面容腼腆而笑「从小就是难搞的小孩吧!一直很难用言语表达感受,活在自己的世界,直到开始画画。」

「小学四年级参加美术比赛,画笔都没带,老师发给一张白纸和剪刀,嚷我自己看着办。」庄普在校园内捡落叶剪贴后得到了比赛第一名;「初中时妈妈花了不少钱买回家一张油画,我觉得画得不好,觉得自己画得好,一气之下把油画全部涂白,这大概是我人生的第一张白色绘画。」庄普哈哈一笑,说起来,自幼他就希望和别人不同,在日后的创作亦然,「都流行抽象,我就画写实,人家画写实,我就画抽象。」

年轻时画得任性,赴西班牙马德里求学的5年里,庄普却是完全压抑任性,从古典的基本功练起,「每天早上站着画素描,下午站着画油画,站了5年」一开始底子差,同宿舍的同学还拽着他恶补「几位香港的医学院学生,一早上课前给我上解剖学;西班牙同学教我透视学。」功底是磨厚实了,但毕业前庄普仍要面对关键的课题:「没了教室,我要画的自己的画是什么?」

以5年的基本功为基础,色彩学、黄金比例皆内化为创作时的视角,却不只是模拟眼见的世界,庄普80年代回台后一方面寻找自己适合的美术脉络,一方面结识了理念相近的前辈艺术家林寿宇等人。

「当时从中国水墨画上许多的收藏章为灵感,又从现代主义中取出垂直、水平的经典架构,发展出以印章取代笔的形式,抛弃技巧,又像是在美术史上占一席之地,认证存在感。」庄普从形式主义中找到自己的符号,也获亦师亦友的林寿宇认可「玩得很不错!」

近年庄普又挑战古典低限主义,以带有功能性、指涉性的现成物如树枝、石头等材料丰富绘画内涵,以立体的空间装置牵引现实生活,他表示「随着人生不同体验与时代思潮而变」过去的形式已过于理性而缺少人性与感性,便希望破格以产生错置的诗意。

对庄普而言,一路走来自来也经历无数的「槛」,但既然认真想走艺术之路,经常省思自己缺少什么,持续吸收新观念,是他认为走上创作之路必要的存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