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科会助攻科研创业 央大光纤陀螺仪、南大锂电池回收成功商转

国科会自今日起连续两日办理「科研创业计划」商业开发培训营,(左起)国家实验研究院组长詹德译、国家实验研究院荣誉顾问欧耿良、台湾大学教授陈炳𪸩、中央大学教授钟宏彬、国科会产学园区处处长许增如、台南大学教授张家钦、中央研究院研究员何建明、台湾大学教授庄裕泽、国家实验研究院副院长林博文等人受邀出席。(国科会提供)

国科会推动「科研创业计划」,致力将学界的科研成果落地商业化,其中像是中央大学陈启昌教授团队自主研发光纤陀螺仪,可多方应用于地震仪与桥梁监控等防灾领域,系统并已进入试量产阶段;台南大学张家钦教授团队则开发出锂电池完全回收技术,解决了电芯制造厂废弃物处理难题,达成锂电池产业循环经济。

国科会于9日起连续两天举办「商业开发培训营」,协助学界具技术产业化的潜力团队进行商业化,参与团队将接受商业发展策略、市场分析等专业培训,同时与成功企业家和投资者互动,建立有价值的联系和经验分享。

中央大学陈启昌教授团队参与本次成果发表分享。团队衍生的新创公司「互宇向量公司」,累积10余年研发历程,拥有国内外25项以上发明专利与申请案,成功提出国内唯一自主设计制造的光纤陀螺仪(FOG)及光纤陀螺仪惯性量测单元(FOG-IMU),提供光纤陀螺仪一站式服务完整解决方案,现已与国内航空大厂合作进入试量产阶段。

陈启昌团队介绍,光纤陀螺仪相关产品可应用于国防、海事、航空与太空等领域,如无人机、无人载具、小型卫星,提供无参考座标下的惯性相对定位,亦可衍生应用于旋转式地震仪和桥梁监控等防灾系统等防灾应用,并于今年前往美国与国家太空中心(TASA)参与Satellite 2024展览,积极拓展国际商机,致力于成为光纤陀螺仪惯性量测领域的国际领先品牌。

台南大学张家钦教授团队开发锂电池的完全回收技术,以低能耗、高安全性的专利技术分离锂电池正、负极材料与电解液,并可高度回收镍、钴、铜等金属。

张家钦团队提到,目前电池拆解技术的总回收率已达8成以上,回收后可用于再生锂电池的正负极材料制作和电解液制程,并应用于备用电池、小型锂离子电池等市场。

张家钦团队指出,再生材料制作不需使用高温耗能设备,能从源头降低生产成本和大幅改善环境污染问题,解决了电芯制造厂的废弃物处理难题,同时实现石墨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从而达成锂电池产业的循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