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一千年,她从进步女性变成了“恋爱脑”?

有时候会感慨,现在互联网的走红规律也太难猜了。

比如,一个月前谁能想到,登上新任“女顶流”之位的,会是挖了18年野菜的王宝钏?

10年前的老剧《薛平贵与王宝钏》,王宝钏本来是丞相家三小姐,机缘巧合爱上了乞丐薛平贵。

为了下嫁薛平贵,她和父亲断绝关系,从大小姐变成乞丐婆。

薛平贵上战场18年未归,王宝钏就独守寒窑18年,靠挖野菜养活自己。

这边王宝钏挖野菜挖到山空,那头薛平贵已经娶了隔壁西凉国的公主,过上了大富大贵儿女双全的好日子。

因此,王宝钏被贴上“恋爱脑祖师爷”的标签,她的故事被剪成短视频,成为了绝佳的恋爱脑劝退素材:“心疼男人,可是要挖18年野菜的哦。”

但,这真的只是个“恋爱脑倒大霉”的故事吗?

《薛平贵与王宝钏》改编自传统剧目《红鬃烈马》,有京剧、豫剧、潮剧、秦腔好几个版本,故事基本上都大差不差。

除了前面提到的部分,18年后男人回来找她,试探她是否忠贞,她也是一副忠洁烈女的样子,守足妇德。

用现代的眼光看,她好像真是顶级恋爱脑,一意孤行要嫁给大家都不看好的男人,甚至为这个男人守节18年。

可王宝钏不是现代人,她是一个古代虚构人物诶!

现在我们说的“恋爱脑”,某种程度上是有选择的,比如说一个人明明可以搞事业,却把所有精力都花在恋爱上。

王宝钏哪有这么多选择啊,在她的时代,女性选择的空间非常窄。

如果不嫁给薛平贵的话,她大概只能听老爹的话,嫁个父亲认可的老公。

她那位丞相老爹最认可的呢,就是王宝钏二姐夫的亲弟弟,一个叫魏豹的纨绔子弟。

这个魏豹不仅对王宝钏动手动脚,甚至在自家哥哥的策划下,试图绑架+强奸她。

就这么一个垃圾男,丞相还要强势地推动王宝钏和他的婚事,因为这个男人家世优异。

在这样的情况下,王宝钏主动选择了薛平贵,其实是对父亲权威的反抗和挑战。

丞相的暴怒恰恰证明了她的反抗有效,丞相最愤怒的不是“我女儿嫁给乞丐要过苦日子了”,而是“我女儿居然敢不服从我的命令”。

从这个角度来说,王宝钏在她的时代是有进步性的。

而且她执意嫁给薛平贵,也不光是为了爱情,还有一种买股投资的心态。

剧中王宝钏第一次与薛平贵相见,得知薛平贵能文能武,脱口而出:“薛公子应该进京求得一官半职啊。”

她让薛平贵来抢绣球的时候,也提到了:“我看公子绝非池中之物,他日一定会飞黄腾达的。”

别人都以为她想男人上了头,其实她在做投资分析。

要我说,这哪里是恋爱脑,王姐分明是巴菲特穿越千年的Soulmate。

看来她深谙股神“价值投资”的精髓,低价买入,长期持有,宁愿挖18年野菜,也坚信能等到云开月明那一天……

至于投资被套牢只能挖野菜这件事,王姐也并不孤独。

回头看看你周围还在股市和基金里沉浮的朋友,他们说不定还想问问王姐,哪儿的韭菜,啊不,我是说野菜更好挖,有菜一起挖嘛。

投入之后不愿轻易回头,不等到翻盘不罢休,不过是人性罢了。

在封建社会,王宝钏反抗父亲,看准一个有发展前景的男人就下手。在能力范围内,她已经努力把握自己的命运了。

可就算是这样,她还是没有躲过挖野菜18年的命运。

用“恋爱脑”的思路来解读她,会不会有点太片面了?

京剧名角王珮瑜老师曾经说过,像《红鬃烈马》这样的传统老戏,其实是没有爱情的,男女之间讲的更多的是伦理。

有人吐槽王宝钏为薛平贵守贞太傻,可这种“傻”,不正是当时封建礼制对女性的规训么?

比起轻飘飘的“恋爱脑”三个字,我觉得她更像是掉入了女性在封建父权社会的结构性困境。

未出阁要听爹的,出嫁了就要从夫,夫死则从子,所以她反抗完父权,转头又落入夫权的控制。

这是她的问题吗?这分明是时代的局限。

对恋爱脑的批判完全是现代人的价值观。用现代价值观去评价古人,可以但没必要,重音落在后三个字。

更大胆一点说,我甚至不认为薛平贵是一个单纯的渣男。

他之所以流落西凉,其实也有造化弄人的原因。电视剧把他拍得特别杰克苏,每个女人都爱他,无疑是很低级的改编。

我特别喜欢京剧里薛平贵和王宝钏时隔18年重逢,薛平贵说的词:“少年子弟江湖老,红粉佳人两鬓斑。”

时光逝去命运无常,人的变化就这么举重若轻地藏在这句词里。

单纯地用“恋爱脑”和“渣男”两个标签来解读这个故事,太片面了。

对女性困境的叩问,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故事真正有味道的部分,恰恰都藏在标签无法囊括的细节里。

很可惜的是,我们现在似乎越来越习惯用简单的标签来概括很多故事,“恋爱脑”和“渣男”的出现频率尤其高。

在王宝钏之后,《铡美案》的秦香莲也被拉出来作为“恋爱脑”代表讨伐了。

一开始秦香莲对丈夫陈世美三从四德,可意识到陈世美背叛后,她直接进京告冤,并没有一味忍让。

她或许不符合现代独立女性的标准,但也绝不是恋爱脑。

《天仙配》也被简化为“恋爱脑”七仙女和“凤凰男”董永的故事。

更早一点,《梁祝》的祝英台也被骂过恋爱脑,《泰坦尼克号》的露丝被骂是绿茶,有人说她们拒绝有钱男二而选择了贫穷男主是“倒贴”。

这类解读,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时代的变化。

曾经,勇敢追爱代表着反抗精神,因为那时大部分女性并没有追爱的自由;如今,清醒独立的女性更受追捧,为爱失去自我就成了“向下的自由”。

现代女性的选择变多了,当然是好事。

但粗暴地把古代女性也套入现代独立女性模板,并对她们进行“恋爱脑”的批判,我认为并不合适。

这别扭劲儿,就有点像《梦华录》强行把关汉卿《风月救风尘》里赵盼儿的设定改掉。

关汉卿笔下的名妓赵盼儿,豁出去把自己当砝码,才把落入魔掌的姐妹救出来。赵盼儿的勇敢和“牺牲”恰恰映射出当时女性生存之艰难。

《梦华录》让赵盼儿摇身一变成了落魄官家小姐,强调她和男主的爱情是“双洁”。

看起来好像是让她变得更符合现代价值观了,实际上却忽略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以及女性互助中最动人的那部分。

这样的改动,反而让现代的《梦华录》显得比关汉卿的《风月救风尘》更过时。所以网友们才会说:“国产剧就是全中国最封建的地方。”

上过奇葩说的刘擎教授说过一个观点,他认为现代人对爱情有种普遍焦虑,既渴望爱情,又不得不小心谨慎。

我在想,也许就是这样矛盾的心态,导致有些人一方面在各种各样的故事里只能看到爱情,另一方面又热衷于批判爱情。

其实很多古代民间故事,像是《红鬃烈马》、《梁祝》、《天仙配》……与其说它们是爱情故事,不如说是借爱情讲选择、讲命运、讲时代。

如果从这些故事里只能看到女性的“恋爱脑”,实在可惜。

(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作者: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