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个汽车大模型标准发布,专访中国信通院详细解读
AI大模型“上车”是未来新趋势,已经是行业的共识。在前几日的北京车展上,大部分首发新车都提到了“AI大模型”。
近日,中国信通院发布了国内首个汽车大模型标准。
据悉,这是中国信通院联合业内30余家单位共同编制的《面向行业的大规模预训练模型技术和应用评估方法第4部分:汽车》标准(简称“汽车大模型标准”)。该标准是国内首个汽车大模型标准,将聚焦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助推汽车大模型产品升级优化。
为什么会推出该标准?中国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所平台与工程化部主任曹峰在接受红星资本局专访时表示,当前汽车大模型产品频出,功能性能各具特点,应用效果差异显著,缺乏衡量应用实效的共识性评估标准,应用方选型缺少可用的客观参考依据。因此汽车大模型标准应运而生。
红星资本局还从信通院了解到,目前首轮标准符合性验证正在推进中,预计将在6月份发布评测结果,同时下半年也会继续第二轮和第三轮标准符合性验证工作。
便于应用方、技术方自测评估汽车大模型能力
曹峰指出,该标准面向的对象是汽车大模型或基于汽车行业数据微调的基础大模型产品及应用。
从应用场景来看,目前AI大模型还主要落地在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领域。
据介绍,该标准对汽车大模型所支持的场景丰富度、能力支持度、应用成熟度提出要求,适用于对汽车行业相关的大模型产品、服务进行评估。
其中“场景丰富度”侧重评估汽车大模型对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等细分场景的支持情况;“能力支持度”重点关注汽车大模型在感知、理解、推理、生成等人工智能技术能力上的表现;“应用成熟度”主要评估汽车大模型在系统生态、部署定制、场景适配等方面的应用情况。
标准评估维度又是如何考量的呢?“场景丰富度主要考察汽车大模型对汽车研发、生产、使用、销售、售后各环节中细分类型任务的支持度。例如,研发场景中涉及了造型生成、仿真实验、辅助设计、部件开发细分场景及具体任务;使用场景中涉及了智能座舱、辅助驾驶、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使用场景及具体任务。”曹峰表示。
曹峰指出,该标准能够评估汽车大模型的对话、视觉、预测、生成关键能力,针对具体能力均给出详细的功能、性能测试指标,便于应用方、技术方自测评估汽车大模型能力,为技术选型、产品迭代提供参考依据。
同时,该标准对汽车大模型的应用成熟度评估提出明确要求,需要关注汽车大模型在数据处理、服务稳定、系统管理、安全可信等方面的能力,保障大模型在应用过程中的安全性、稳定性。
据悉,接下来中国信通院将持续建设《基于大模型的汽车行业智能化应用》标准及评估方法,关注大模型对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车端智能硬件等汽车行业细分领域的支持度,助推大模型技术成果走实向深,赋能更多汽车行业的场景、应用。
未来应关注大模型在汽车生产制造、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效能
乘联会数据显示,4月1日至4月14日,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51.6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32%,达到26万辆,渗透率达50.39%;全国乘用车厂商批发汽车53.4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批发26.8万辆,渗透率达50.19%。
新能源汽车零售、批发渗透率双双突破50%,不但刷新了业内里程碑,提速之快也超过了大家想象。
这也标志着以技术为驱动的新能源汽车发展逐步迈入智能化的下半场。深度融合的智能化新技术,尤以大模型为代表的AI技术成为当下汽车行业拥抱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方向。
红星资本局了解到,目前已有包括华为的盘古、百度的文心一言、科大讯飞的星火、360的智脑以及比亚迪的璇玑、小鹏的灵犀等科技企业和车企自研的行业大模型“上车”,超过10个品牌的汽车已搭载大模型。
随着消费者对汽车智能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等技术的应用已成为汽车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汽车大模型需要能够充分适应这些场景,提供精准、高效的智能化服务。
曹峰对红星资本局表示,目前,国内汽车大模型初步应用于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智慧营销等场景中,具备对话问答、逻辑推理、预测规划、内容生成等能力。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也将持续推动汽车行业向更高效、个性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成为汽车行业的技术新动能。
“未来应着眼于大模型在汽车生产制造、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效能,充分释放技术新动能。”曹峰说。
红星新闻记者 王田
编辑 余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