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百年,世纪沧桑铸辉煌(上篇)

2024年10月25日,中国海洋大学将迎来百年华诞!

从1924到2024,春秋流转、岁月变迁,风雨兼程中,她始终与这座城市一起走过。

漫步如今的海大鱼山路校区,我们依旧能够感受到一种厚重感,它来自于岁月的积淀、一个世纪的历史传承,也蕴藏着一代代在这里留下印迹地名人学者、莘莘学子,对这片文化热土地所投入的热爱之情。

私立青岛大学时期

现中国海洋大学校鱼山校区内,一部分建筑是德国俾斯麦兵营旧址,一部分是青岛日本中学校旧址,两种不同殖民主义国家的建筑融合成了如今园区的主要部分。

俾斯麦兵营

俾斯麦兵营是继伊尔蒂斯兵营之后,德国在青岛修建的第二座大型兵营。自1903年1号营房开工至1909年4号营房竣工,历时7年。除了4座大型的营房,还设有士兵活动中心(礼堂)、军官公寓、士官公寓、枪炮修理厂、马厩等附属建筑,是一个巨大的建筑群落。

新建成的日本中学校

1914年,日军第一次侵占青岛后,随着日本侨民的激增,日本当局为在青的日侨子弟兴办了具有相当规模的初、中级学校,其中日本中学是比较有名的一所。

日本中学旧影

1919年,今海大鱼山路校区被选为新的日本中学校址,在已拆除的原清军炮兵营的基础上,开始建造中学的新校舍。1920年3月5日举行新校舍奠基仪式,1921年6月21日校舍竣工。

日本中学旧影

从此,这里长期作为日本中学的校舍,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这处鱼山路校区的标志性建筑,才回归国人的管理,成为国立山东大学的校舍。如今鱼山路5号,两侧浑圆厚重的大石柱,也自此成为后来的海大鱼山路校区一校门。

日占青岛后,将“俾斯麦兵营”改为“万年兵营”。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这里成为了中国陆军第五师第十旅的营房,营房也随青岛山的命名而改称青岛兵营,这片建筑也是海大最初建校的校址。

1924年5月,由胶澳督办公署支持、实业界集资筹办私立青岛大学。自此,这里又历经国立青岛大学、山东大学、山东海洋学院、青岛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的变迁,成就了从兵营到学府的百年传奇。

高恩洪

中国海洋大学前身为私立青岛大学,1924年初,当时的北京政府由直系军阀吴佩孚执政,直系将领高恩洪出任青岛胶澳商埠督办。高恩洪是山东蓬莱人,曾任北洋军阀政府的教育总长、交通总长等职,对教育事业尚为热心。同年五月,青岛富绅和教育界人士刘子山、孙广钦等,向高恩洪建议创办青岛大学,高恩洪欣然同意。

兵营旧址

青岛大学的创办,首先要解决校舍问题。高恩洪选定的校址是德国人占领青岛时所建的俾斯麦兵营,此时兵营驻有胶防司令部。高恩洪让其移防它处,胶防司令王翰章不允,官司打到直鲁豫巡阅使吴佩孚那里。吴遂下令驻军移驻潍县,兵营专作创办大学之用。

1924年青岛大学校董会成立纪念

私立青岛大学(校门正对的建筑是今天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海洋馆)

1924年5月,私立青岛大学筹备处成立,延请梁启超、蔡元培、张伯苓、黄炎培等24位学界名流为名誉董事。校董公推高恩洪任校长,聘请孙广钦为校务主任,李贻燕为教务主任。

高恩洪带头捐款一万元,地方士绅也纷纷解囊,筹措到了创办大学所需的资金。至同年9月正式开学,校长由高恩洪兼任,面向全国招生,1924年9月20日,私立青岛大学开学。

1924年10月25日,私立青岛大学补行开学典礼,并定本日为私立青岛大学成立纪念日。

1924年10月25日,首届学生入学后月余,私立青岛大学在本校大礼堂补行开学典礼。

当天,私立青大校门扎有松柏牌楼,满缀万国旗,彩灯高悬。九时,学校校董以及各界名士均已到校。与会者计有六七百人。

十时许,典礼开始。学生列队步入礼堂,来宾随后入场。胶澳商埠督办、校长高恩洪等入场就座。典礼开始后,全体唱国歌,向国旗校旗行礼。礼毕,高校长致训词。他在训词中讲:

“本埠地绾南北,舟车四达,山水幽雅,气候中和,于此设立大学发展文化,最为相宜。……本埠为东部要区,沿海重镇,自然亦可成立一大学区域,既可承继礼仪之邦荣誉之历史,又可为国土重光之纪念。……本校为新创之学校,诸生为新来之学生,一切当以实事求是,日新又新为前提,一洗各地不良之陋习,蔚成本校特有良好之校风,为全国青年之模范,为将来国家有用之长才。”

接下来,校务主任孙广钦报告学校筹备情形及成立后之情况。随后全体起立唱校歌。

日本驻青总领事、英美驻青领事、俄国代表、德国牧师等相继讲演。典礼结束,值正午时分。 典礼正日(周六)及翌日,学校举办诸多活动,借以志庆: 白天邀校外人士来校参观,夜晚举行师生提灯游行、学生晚餐会、音乐会、幻术表演、电影放映等。

当天,私立青岛大学即确定典礼正日,即10月25日为学校成立纪念日。

学校开宗名义:"以教授高深学术、培养硕学宏才,应国家之需要为宗旨。"所设各科学制均为四年,修业期满实验及格者授予学士学位。

学校初创时期的学科设置为:1924年设置工科、商科;1925年增设土木工程科、铁路管理科、采矿工程学科、机械学科、电机学科。修业期满实验及格者授予学士学位。首届在15个省市招收学生各40人,其中就有罗荣桓等一批具有先进思想的青年。

罗荣桓元帅于1924—1925年就读于私立青岛大学

1925年5月,直奉战争再起,直系败北,校长高恩洪被逼去职,学校校务受到严重影响。校董会推举山东省议长宋传典接任校长,勉强维持。奉系得势后,任青岛胶澳商埠督办的温树德强借空闲校舍供军方使用,又加经费短缺,致使教师、学生开始流失。

学生宿舍

1925年只招收了铁路管理科学生20人,之后学校情势每况愈下,1926至1927年未再招生。北伐军进抵山东后,奉系军阀败逃,学校经费逐渐断绝,不得已于1928年5月停办,学生均按结业处理。

国立青岛大学时期

1928年2月,雪后的青岛大学宿舍(北洋画报社出版)

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根据山东省教育厅的报告,下令在省立山东大学的基础上筹建国立山东大学。并由何思源、魏宗晋、陈雪南、赵畸、王近信、彭百川、杨亮功、杨振声、杜光埙、傅斯年、孙学悟等11人组成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着手筹备工作。

国立青岛大学

蔡元培

在筹备过程中,蔡元培先生极力主张将这所大学放在青岛办学,他的理由是,济南容易遭受战乱,而青岛交通便利,环境优胜,比济南更适合设立大学,并取得教育部长蒋梦麟的同意。

1929年6月, 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奉令改为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除接收省立山东大学外,并将私立青岛大学校产收用,筹备国立青岛大学。

1929年7月,蔡元培(左)、蒋梦麟来青岛召集国立青岛大学筹备会时摄于青岛海滨大饭店。

1929年6月4日,南京政府行政院第26次会议讨论通过了筹建国立青岛大学的议案,议案原文如下:

“教蒋部长(梦麟)提:国立山东大学,筹备经费因事实上困难,一切尚待规划,查该省青岛地方,有私立青岛大学一所,为张宗昌逆党前省议会议长宋传典所办,自胶济经中央接收,该校长早离校他往,现校中状况纷乱,自不待言。拟将该校取消,其校产归国立山东大学收用,国立山东大学名称,拟改为国立青岛大学。查青岛交通便利,环境优胜,设立大学,自较济南为宜,可否敬候公决案。决案:照办”。

国立青岛大学筹委会致私立青岛大学有关接收校舍的函

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在原私立青岛大学校址(今海大鱼山校区)筹建国立青岛大学,并在济南分设实习工厂和农业试验场。

国立青岛大学校舍摄影

1929年6月20日,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就职典礼全体摄影纪念。

1930年4月,国立青岛大学正式成立,任命杨振声为校长,设文、理两个学院,分设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教育学系、物理学系、数学系、化学系、生物学系。1931年将教育学系扩充为教育学院,下辖教育行政系、乡村教育系。

实习工厂

学生在工厂实习

青岛国立山东大学化学社周年纪念

建筑中的科学馆

校舍附设工厂之一部

校舍农事试验场之果树园

杨振声校长效法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实行的"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办学方针,打破门户之见,利用青岛自然环境幽美、气候宜人之优势,以自己的声望和学识,广聘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如闻一多、梁实秋、宋春舫、杜光埙、黄敬思、汤藤汉、曾省(省之)、黄际遇、王恒守、宋君复等知名教授都应聘执教,国立青大声誉日隆,蜚声学界。

闻一多

闻一多先生1930-1932首任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在青期间创作了散文《青岛》和诗歌《奇迹》。

梁实秋

梁实秋1930—1934年曾任文学院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在青开始了《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工作。

杨振声

杨振声主张从严治校,一切校务皆应有章可循,实行严格的淘汰制,以保证学生培养质量。对于学科发展,杨振声见解独到而富远见,主张文理渗透,并提出要渐次增设海边生物学、海洋学、气象学等与海洋有关的学科,为后来学校海洋、水产等特色学科独步国内、青岛发展成为国内著名的海洋科技与教育城起了重要作用。

校舍全景

国立山东大学时期

1932年10月8日,南京国民政府将国立青岛大学改为国立山东大学,任命赵太侔为校长。

国立山东大学大门,此时依旧延续着最初的校门。

蔡元培先生对国立山东大学寄予厚望,他说:

“青岛之地势及气候,将来必为文化中心点,此大学之关系甚大。”

而国立山大也没有让蔡元培失望,在青岛办学这二十年的时光,是山东大学最辉煌的时期,跻身国内十大名校。学校校园虽不大,但名师如云,文有闻一多、老舍、沈从文、梁实秋、洪琛、王统照、陆侃如、冯沅君等,理有丁西林、王淦昌、童第周、朱树屏、束星北等,那时的山大师资力量可谓星光灿烂。

赵太侔

在此时期,师资阵容更为齐整,老舍、洪深、王淦昌、童第周、曾呈奎等一批专家学者任校,学生培养质量高。

1936年,山东大学任教的老舍。

1932年,国立山东大学全景。

科学馆

童第周夫妇在实验室

1930年至1934年,梁实秋任外文系主任,继任者是洪深。老舍当过文学院的中文系教授,《骆驼祥子》在这里诞生。游国恩、王统照等在此任教。

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就读于国立山东大学文学系。历史上臧克家数学考零分而被闻一多破格录取的故事,已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

张玺

一批自然科学家也相继来青岛从事教学研究,胚胎专家童第周,生物学家张玺,物理学家王淦昌等各具所长,各有建树,为海洋科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35年,国立山东大学平面图。

1935年,俯瞰国立山东大学。

国民政府准予国立山大设置海洋学系的代电

国立山东大学实行“学年学分制”,学制四年,学生毕业授学士学位。学校先后创办有学术刊物《科学丛刊》、《文史丛刊》、《励学》、《刁斗》等。

当时的毕业证书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11月,国立山大奉命迁往安徽安庆,不久又迁往四川万县,图书、仪器、案卷分批运出,损失严重。1938年春学校在万县复课,不久教育部下令“暂行停办”。师生分别转入国立中央大学,图书、仪器、机械分别暂交国立中央图书馆、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中央工业职业学校保管使用。

1946年,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纪念合影。

抗日战争胜利后,散处各地的校友和教育界知名人士联名通电,要求恢复国立山大建制。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1946年春,国立山大在青岛复校,赵太侔再任校长。

国立山东大学旧影,此时的日本中学已收回,这里成了山东大学的主校门。

1949年,国立山东大学农学院水产系全体员生合影。

复校后的国立山大,系科设置作了较大调整,新增设了农学(含水产)、医学、地学等学科;办学规模再次扩大,设文学院、理学院、农学院、工学院、医学院,计有15个系,其中新成立了水产、地质矿产、农艺、园艺、电机工程等5个系;并开国内高校之先河,创立了海洋研究所、水产研究所。

《军民日报》登载国立山东大学开学典礼盛况。

出席国立山东大学复校纪念典礼的嘉宾与师生合影

1946年10月25日举行了开学典礼。知名学者王统照、陆侃如、冯沅君、黄孝纾、丁山、赵纪彬、杨向奎、萧涤非、丁西林、杨肇、童第周、曾呈奎、王普、郭贻诚、王恒守、李先正、刘遵宪、朱树屏、严效复、杨宗翰、郑成坤、李士伟、沈福彭等应聘来校执教。

明日请继续关注《海大百年,世纪沧桑铸辉煌(下篇)》

本组图文编辑参考源自《私立青岛大学一览》、《国立青岛大学一览》、《国立山东大学一览》、中国海洋大学官微、山东大学官微、齐鲁晚报、青岛市志、青岛档案馆等;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