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废变黄金!东华大学携手工研院 打造海洋生物新家园

工研院与东华大学团队成功将海废,透过高温碳化裂解技术形成生物碳,混合水泥制成人工鱼礁,已在屏东海生馆成功复育珊瑚。(工研院提供/邱立雅竹县传真)

「海废清除后该怎么办?」国立东华大学与相关机构每年清出上万吨的海洋废弃物,但海废的高盐分恐减少焚化炉寿命,东华大学因此与工研院合作,透过高温碳化裂解技术,将海废形成生物碳,混合水泥制成人工鱼礁已在屏东海生馆成功复育珊瑚,为海洋生物再造永续生态系,实现「转废为宝」的永续目标。

东华大学与相关机构、志工团体每年号召志工到花莲七星潭净滩净海,清出上万吨的海洋废弃物。但大量盐分的海洋垃圾若进入焚化炉,会减少设备寿命,东华大学团队极力思考如何将废弃物化为有价值的宝藏,因此与工研院合作,以高温碳化裂解技术将废弃物转化为可燃气体和生物炭,并研制为新型态的生物碳鱼礁。

工研院副总暨永续长兼社会公益委员会主委何大安解释,传统水泥鱼礁每公斤产生约0.9公斤碳排放量,鱼礁反而能封存约3.7公斤碳含量,放到海中更提供养分帮助珊瑚礁稳定成长,形成稳固的生态系。目前已在屏东海生馆复育珊瑚,工研院也透过腐蚀测试与水质检测,测试鱼礁的耐用性与安全性,希望未来就能正式放入海中,同时达到解决海废与固碳效果,以科技为海洋生物打造新家。

工研院院长刘文雄表示,工研院推动公益已经超过13年,作为国家级的智库,除了持续深化技术前瞻性,推动跨领域整合,更运用科技创新与应用的力量,透过科技应用与服务、科技教育推广及企业志工3大面向,将研究成果延伸到社会公益应用。累积至今,已有102项科技运用于公益计划,更累积超过2万5000名志工投入。

工研院于3日举办「2024科技公益经验分享交流研讨会」,现场展示「5G共感穿戴装置」、「消毒移动机器人」、「公益海废循环暨海洋牧场」等8项科技公益导入场域落地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