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疾控发布最新提醒
9月,学校、托幼机构陆续迎来开学,随着人员聚集,学校常见传染病发生风险增加,海南省疾控中心提醒您关注以下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主要以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起病,体温可达39~40℃,可有畏寒、寒战,多伴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等。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和夏季高发,是校园里常见的传染病之一。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俗称“新冠”,主要表现为嗓子干、喉咙痛、咳嗽、发热等,发热多为中低热,部分病例会出现高热。部分患者可伴有肌肉酸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鼻塞、流涕、腹泻、结膜炎等。少数患者出现肺炎相关表现,如呼吸困难、咳嗽加重等。全年均可发病,四季均可能出现感染高峰。
支原体肺炎是儿童常见的获得性肺炎,轻症患病过程一般为7~10天,大部分预后良好,不遗留后遗症。以发热、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头痛、流涕、咽痛及耳痛等。发热以中高热为主,持续高热者(≥5天)预示病情重。咳嗽较为剧烈。好发于秋冬季,其他季节均有散发病例。
肠道传染病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是由诺如病毒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传播途径多样、波及范围广等特点。主要症状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可伴有低热、头痛、乏力及食欲减退;粪便为黄色稀水便,患者经常无预兆剧烈呕吐,呕吐物有感染性,成人腹泻较突出,儿童呕吐较多。多数诺如病毒感染的患者发病后1~3天可康复,预后良好。诺如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全年均可发病,高发季节一般是10月到次年4月。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手足口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感染一般在2~10天后发病,病程一般7-10天。大部分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臀等部位出疹为主要表现,同时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湿热的环境更有利于肠道病毒生存和传播,全年均可发病,夏秋季高发。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起病较急,感染后很快发病。多表现为结膜充血、眼睛红肿、流泪怕光、分泌物增多等。晨间醒来,可出现睁眼困难,且有异物、奇痒或灼热感,少数还会出现头痛、发热、耳前淋巴结肿大、滤泡形成,甚至膜状物附着等伴随症状。
主要通过接触传播(接触被患者眼部分泌物污染的手、物品或水等而发病,部分患者的咽部或粪便中也存在病毒),传染性极强,发病率高,传播快,发病集中。
易在学校、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的地方暴发流行。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人群普遍易感。
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
登革热是经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使人感染登革病毒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
典型症状为突发高热,可伴畏寒,24h内体温可达40℃。除发热外,患者还可出现三红(面、颈、胸部潮红)和三痛(头痛、全身关节痛、肌肉酸痛)。
发热期一般持续3~7天,于病程第3~6天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高热时间超过1周或热退后病情加重容易引起重症,可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出血、皮肤瘀点、胃肠道出血等,早期识别重症和及时就医可以降低病死率。
登革热高发季节为夏秋季,8~10月份为发病高峰期。
预防要点
落实健康检测
学校/托幼机构要严格落实晨(午)检、因病缺勤缺课追因等工作。一旦发现出现发热、呕吐、腹泻、皮疹等可疑传染病症状的教职工,要立即引导就医并严格隔离管理。发现类似症状人员异常增多时,立即报告主管部门和属地疾控机构。
家长应加强对孩子健康状态的关注,孩子出现发热、咳嗽、乏力、腹泻等症状时,应居家观察休息,必要时及时就医,并向老师报备,避免带病上学。
加强饮水和食品卫生的管理
学校/托幼机构要为学生提供安全饮用水,做好饮用水管理,对饮用水供水管网的破损、渗漏情况等进行排查,对二次供水设施定期清洗、消毒,做好饮用水水质检测,确保供水安全。
做好食品原料和加工环节的监管,注意生熟分开,彻底煮熟煮透。
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勤洗手,饭前便后、户外活动后,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不用脏手触摸眼、鼻或口,接触电脑键盘、公共物品后要洗手,切忌揉眼、搓脸。不要与别人共用毛巾或个人卫生用品。科学佩戴口罩,在咳嗽或者打喷嚏的时候应该用纸巾掩住口鼻,用过的纸巾要扔进垃圾桶。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规律作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增强身体的抵抗能力。不饮生水,蔬菜瓜果彻底洗净,吃熟食。
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新生入园入学时,按照国家有关法律应该接受预防接种证的查验,并进行相关疫苗的查漏补种。
同时,托幼机构、中小学校等重点场所人群优先推荐接种流感疫苗,建议尽量在流感流行季前完成接种,降低流感的感染风险,减少重型的发生。
接种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也会显著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
做好环境清洁消毒工作
校区/园区公共场所(如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卫生间等)要定期清洁与通风,对重点部位(如门把手、楼梯扶手、水龙头、便器按钮、电梯按钮、上下床扶手等)以及孩子的玩具等要加强清洁与消毒。
对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环境和物品需要使用含氯制剂进行消毒。在清理受到呕吐物污染的物品时,应戴塑胶手套和口罩,避免直接接触污染物。
加强防蚊灭蚊
积极清理校园内及校园周边环境,清理绿化带、花坛等处的杂草和垃圾;
消除积水,特别是校园内散落在各个角落里的积水容器,如废旧轮胎、塑料瓶、花盆托盘等,减少蚊子孳生环境。室内储水容器如水生植物花瓶每3-5天换水。
宿舍可安装蚊帐、纱门、纱窗等。适时使用电子驱蚊器、电蚊拍、防蚊灯等装备,还可以用杀虫喷雾剂对房间实施灭蚊处理。
避免在花斑蚊子活动高峰期(日出后两小时左右和日落前两小时左右)在树荫、草丛、凉亭、垃圾站等地方逗留。外出时可穿浅色长袖衣裤,在皮肤裸露部位涂抹驱避剂。
落实居家隔离
病例应尽量居家隔离,不带病上课/上班,避免传染他人。
不同的传染病,隔离期限不同。对于流感病例,应在症状消失48小时后返校。对于诺如病毒感染者,患病期至康复后3天内应尽量隔离,轻症患者可居家隔离,重症患者需送医疗机构隔离治疗。对于手足口病患儿,居家隔离时限为患儿全部症状消失后1周,此期间患儿尽量避免外出,更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
来源:海南疾控微信公众号
编辑:王 婧
审核:廖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