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媒:韩国三星会长李健熙去世,享年78岁

(原标题:快讯!韩媒:韩国三星会长李健熙去世,享年78岁)

环球网快讯】综合韩联社和韩国《朝鲜日报》《东亚日报》刚刚消息,韩国三星集团会长李健熙当地时间25日早5时在首尔三星医院去世,享年78岁。

根据三星集团的说法,李健熙在夫人和儿子、女儿等家人的陪伴下离世。

2014年5月,李健熙自急性心肌梗塞病倒在家中后,开始长达6年多的住院治疗。

快讯!韩媒:韩国三星会长李健熙去世 终年78岁(来源:original)

据公开资料显示,李健熙1942年1月9日出生于庆尚南道,于1987年开始担任三星集团第二任会长。

李健熙(资料图)

相关报道:

韩国传奇人物陨落:三星会长李健熙去世 身价高达261亿人民币

10月25日,韩国三星集团会长李健熙去世,享年78岁。

韩国又一个传奇人物陨落。

在韩国有句流传颇广的话:韩国人一生逃不开的三件事:死亡、税收和三星。

1974年,李健熙建议三星进入半导体行业,被父亲拒绝。李健熙随后用自己的个人财产收购了韩国半导体公司50%的股权,使之成为三星半导体部门的前身。

1983年,李秉喆终于同意李健熙的判断,开始持续对半导体业务进行投入,并成就了三星此后在半导体领域的神话。

1987年董事会成员全票通过了李健熙出任三星会长的决定,三星也由此进入李健熙时代。

在三星内部,据说李健熙开口时,几乎没有一个人敢说“不”。不可否认,这种集权管理成就了三星和李健熙。

1993年6月,李健熙在法兰克福召集全公司管理层召开四次会议。李健熙这次演讲被整理成了三星历史上著名的《法兰克福宣言》:确立“三星”新的战略目标——成为世界级超一流企业,要在2000年进入世界十强之列。

彻底抛弃“以数量为中心”的经营思想,牢固树立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的经营思想;重塑“三星”形象,建立符合时代精神的三星文化,重实效,埋葬形式主义。

李健熙给出了那句著名的答案:“除了老婆孩子,一切都要变!”

新经营运动的直接成果是,1998年7月,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赤字超过1700亿韩元的三星电子,在1999年实现了3.17万亿韩元纯收入的逆转。

集权管理成就了三星和李健熙,也让三星和李健熙充满争议。

李健熙的每个决策并非都绝对正确。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他在汽车业务上投资数亿美元的决定,使建立起的三星汽车公司很快就债台高筑,2000年被迫贱卖出售给雷诺汽车公司。

三星集团会长李健熙有一个儿子和3个女儿,其中2005年女儿李尹馨自杀事件最受关注。李尹馨是他家里最小的女儿,在20岁时就拥有三星集团1.91亿美元股份,是韩国最富有的女性之一。

李尹馨自杀原因豪门中常见的感情受挫。豪门千金爱上一贫穷小子,家族的强烈反对让李尹馨感到绝望,这位忠贞的韩国第一富豪女,用一根两米长的电线结束了自己年仅26岁的生命

在韩国,三星家族的财富值相当厉害,三星家族持股者在前十中占据名次最多,三星会长李健熙长女新罗酒店代表李富真次女三星福利基金会理事长叙显分别以1.7217万亿韩元的持股额共同位列第12。LG会长具光模以1.91万亿韩元排在第11位。

韩国2.2327万名上市企业股份持有者中,三星会长李健熙所持股份市值最高,价值17.6213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063.3221亿元),以绝对优势领跑韩国股市富豪榜。

按所持股份市值变动情况来看,李健熙持股较年初增值最多,共增长4.422万亿韩元,约261亿人民币身家,李健熙目前持有三星旗下三星生命(20.76%)、三星电子(4.18%)、三星物产(2.86%)、三星SDS(0.01%)等多家分公司股份。

随着他的去世,遗产由谁继承也是一个问题

推荐阅读:

3年放弃6家工厂!三星真想从中国撤离吗?

继2019年关闭在华的最后一家手机工厂后,最近一段时间,韩国科技巨头三星电子关闭中国工厂的消息再度引发热议

8月1日,三星电子宣布关闭位于苏州电脑装配工厂。韩国媒体称,关闭工厂的主要原因是受市场影响,工厂产值大幅下滑。去年,该厂产值不足10亿美元,不到2012年的1/4。三星电子相关人士回应称,三星打算将力量集中在研发部门

一个月后的9月7日,据韩国媒体报道称,三星电子将关闭位于中国天津电视工厂,以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部分员工设备预计将被保留。目前,三星电子正在商讨员工补偿方案,预计该工厂将于今年11月正式关闭。

从电脑工厂到电视工厂,再到最近两年频繁关闭的三星手机工厂,难道说,三星真的准备从中国大撤离?

市场占有率下滑严重,三星3年弃6厂

三星电子在华的"关厂"风波,源于2018年。

2018年4月,三星深圳工厂关闭,深圳三星电子通信有限公司也随即注销,深圳工厂曾是三星电子在海外设立的首家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当年年底,三星又宣布关闭天津手机工厂。

2019年9月,三星电子在华的最后一家、也是最大的一家手机工厂——广东惠州工厂也宣布关闭。

连续关闭手机工厂,主要源于三星电子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大幅下跌。

2013年,三星手机在中国市场占有率高达20%,至2018年,已跌至0.8%。其中,2016年发生的Note7爆炸事件是三星手机在中国市场走下坡路的标志性事件。

2016年8月2日,三星在纽约、伦敦等地发布最新款智能手机Galaxy Note 7,很快该款手机被曝有自燃甚至爆炸的情况出现。一个月后的9月2日,三星承认,Note7因电池问题可能发生爆炸,并宣布召回该机型。但同日,又表示将在中国地区正式推出Note7,原因是在中国销售的手机并没有采用问题供应商提供的电池。

但是,Note7在中国依然有自燃或爆炸的情况出现。海航甚至发布通知,禁止旗下员工携带Note7登机,也不接受旅客在飞机上使用Note7。

2016年10月10日,三星被迫宣布Note7全球停售。次日,在国家质检总局启动缺陷调查的情况下,三星向质检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决定召回在中国大陆地区销售的全部Note7手机,共计190984台。

明知产品有缺陷,在海外市场已启动召回计划的情况下,依然在中国市场发售该款产品,三星的作为在中国饱受指责,此事件也直接导致三星手机在国内市场一路走低。

至于三星电视,在中国市场也面临与手机相同的窘境。

根据中国电子商会发布的数据,去年中国电视市场总规模达1282亿元。但三星电视在华的销量,仅为100万台左右,所占市场份额为2%,相比之下,小米电视出货量超过了1000万台。

此外,今年8月,三星还将位于苏州的LCD面板制造厂卖给了TCL。

综合来看,从2018年至今,三星电子先后关闭或出售位于深圳、天津、苏州、惠州等地的工厂,已经至少达到了6家。

逐步放弃在华低端产业,以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

虽说在中国频繁关厂,三星电子在全球依然是当之无愧的行业巨头。在智能手机方面,三星手机出货量稳居全球前两位。

关闭在华工厂的同时,三星电子也多次强调,关厂是企业的正常经营操作,并非放弃中国市场。

在关闭惠州手机工厂时,三星曾发表声明称:三星在华产业布局已经转型为符合中国政府指导方向的高端制造产业,近6年在华高端产业持续投资,金额超200亿美元,远高于产业调整的金额,今后也将持续在华进行高端产业的投资。

关停苏州工厂时,三星电子则称,正与有关员工进行谈判以终止劳动合同并进行赔偿,会尽力将被裁员员工安置到三星集团其他公司,但具体赔偿方案尚未确定,"中国仍然是三星的一个重要市场,我们将继续给中国消费者提供质量优秀的产品和服务。"

整体来看,在关闭了多家工厂后,三星电子在中国仍超过20家工厂,员工总数近8万人。

天津目前有10余家三星系企业,累计投资超过58亿美元,其中包括动力电池生产线和车用MLCC(多层陶瓷电容器)工厂等项目,占三星在华总投资的近1/5。

同时,三星去年底对西安的半导体工厂追加了高达80亿美元的投资,以启动其二期项目;其苏州半导体工厂单季度产量超过10亿颗芯片,今年上半年销售额同比增长34%。

去年10月,借助着5G时代的东风,三星亚洲最大的旗舰体验店正式在中国上海开业,店面分上下两层,1楼以5G、平板、笔记本、穿戴设备为主,2楼则设置了物联网体验区,展示三星电子的最新技术与成果。

中国三星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三星电子已累计在中国投资超过400亿美元,2012年尖端产业领域投资比重为13%,2017年升至52%,最新的数据显示,这一比重已经提升到了72%,将近300亿美元。

即使手机在华销售额大幅下滑,三星电子在中国的销售收入仍持续上升。三星电子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地区对其全球销售收入的贡献目前依然保持在16%至18%的水平,这一切主要归功于其半导体业务在华销售额的快速增长。

同时,三星电子注重提高在华工厂的研发实力。在不断关闭工厂的背景下,目前三星电子在华研发子公司已经增加到8个,在三星电子的全球布局中,在华研发子公司数量仅次于韩国本土。

这也意味着,三星电子正逐步放弃在华的低端组装制造业,向有高附加值、高科技的产业转型。

早在去年年初,三星电子就曾表示,正在将全球产业重新梳理并匹配,具体举措为将密集型工厂转移到用工成本更低的国家,如越南、印度等国,以应对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

比如三星电子在惠州手机工厂关闭后,大部分产能被转移到了越南。当地一名业内人士曾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惠州一名普通工人的用工成本在4500元/月左右,而相同的工人,在越南只需1300元/月,成本不到惠州的三分之一。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对媒体指出,关闭在华制造工厂,是三星电子内部作出的产业结构性优化,不仅不是退出中国,反而是注重中国市场的表现,这也意味着中国对世界高端制造业的吸引力正不断加强。

今年年初,中国三星总裁黄得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表示,"我们一直追求与中国的同频共振。三星全力保障在华重点在建、新建项目如期竣工投产,为中国经济恢复发展注入新活力。"

韩国首富李健熙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