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青龙:小小法庭工作室打通法治乡村最后一公里

新华社石家庄12月4日电 题:河北青龙:小小法庭工作室打通法治乡村最后一公里

新华社记者刘桃熊

“多亏‘说和人’帮我们解开心里多年的‘疙瘩’,如今我们邻居两家啥事都互相帮衬着,再也不别着劲儿了。”河北青龙满族自治县河头镇大森店村民鲍某齐对村里的“说和人”满是感激。

鲍某齐口中的“说和人”,其实是该村法庭工作室调解员。今年以来,为全面推进法治乡村建设,青龙以延伸基层法庭职能突破口,在全县行政村设立“法庭工作室”,将诉前调解平台“一乡一庭关口前移到“一村一室”。

大森店村法庭工作室,就设在村委会一楼。村支委鲍成国是调解员之一,针对鲍某齐和邻居鲍某连的土地纠纷,鲍成国照例采取“背靠背”“面对面”调解法,先分别与矛盾双方单独交流,了解情况后,以法庭工作室的名义邀约双方进行面对面沟通。在找出症结所在后,正式进行调解,不到半天,双方签下协议,正式化解了纠纷。

眼下,青龙25个乡镇396个行政村中,已全部设立了法庭工作室,还形成了标准化的调解流程。运行近一年来,这一调解机制累计调解各类纠纷案件10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到80%以上。工作室的职能也不断扩增,除了参与调解民事纠纷外,还包括向法院报告群众对法院裁判结果意见,并协助做好判后答疑工作;向法院报告当地发生的重大事件、重大纠纷等重要舆情信息,做好矛盾纠纷的风险预判和提前化解;协助法院各部门送达法律文书;协助法院执行局和法庭的执行工作等。

青龙县法院院长杨峰介绍,青龙县总人口57万,老百姓之间鸡毛蒜皮的矛盾纠纷时有发生,靠法律解决可能出现“案结事不了”的情况,当事双方还伤了感情,甚至埋下更大的冲突隐患。法庭工作室以法律为底线、以道德基础、以情理准绳,法律与道德共同发力,打通了法治乡村建设最后一公里,在调处纠纷的同时进行普法教育,实现“调解一案、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