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财政助力湿地保护 擦亮生态底色

近日,记者从合肥市财政局获悉,为进一步推动巢湖流域生态保护,合肥财政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以“真金白银”支持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在逐“绿”之路上取得新成效。根据近三年监测显示,环巢湖十大湿地维管束植物由562种增加到736种,沿岸记录鸟类总数由303种增加到358种,充分发挥了湿地净化水体、改善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等作用。

资金保障方面,合肥财政统筹财政资金支持环巢湖十大湿地建设。目前,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投资近60亿元的环巢湖十大湿地已全面建成,修复恢复湿地面积6.5万亩。2019年以来,市本级安排1064万元,支持国际湿地城市申报和湿地监测能力提升等。同时,主动了解中央、省级资金重点投向,会同主管部门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2016年以来争取上级林业改革发展资金0.45亿元,用于支持全市湿地公园建设与修复;2022年以来争取中央补助资金近3亿元,用于巢湖槐林湿地和肥东十八联圩湿地建设。

为解决湿地建成后土地流转、后期养护等问题,合肥财政及时研究出台环巢湖十大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2024年下达生态效益补偿资金0.67亿元,累计下达2.03亿元,对土地流转和湿地管养给予财政补贴,已完成湿地周边土地流转5.15万亩,湿地管养面积达到12万亩。如今,湿地水质净化作用发挥明显,年平均水质处于四类及以上。

生态环境保护需要代代努力、久久为功。合肥财政每年安排资金用于支持开展湿地科普宣传,并联合相关公益组织举办系列宣传活动,带动社会资本投入300余万元。自2020年以来,累计开展室内科普活动100余场、户外观察体验活动400余场,培育湿地保护志愿者超800名。(记者 谢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