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老妇去世,孙子在遗物中发现一颗子弹,揭开隐藏74年的秘密
如果有一天你有幸可以去往河南卢氏县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纪念馆,你就会看见在馆内一玻璃罩中陈列的一张蜡黄色的纸卷——红军借粮条。
曾有慕名来访者想出30000元高价从借条持有者手中获得这一宝贵的文物,却遭到持有者强烈地拒绝。
2007年,站在院中晒太阳的李明山老人,看着已经破旧不堪的屋顶,突然萌生了翻新旧屋的念头。说干就干,李明山召集了亲戚来帮忙翻修新屋,结果就在翻修屋顶时,人们从中挖出了一个生满铁锈的盒子。
打开一看,里面有一枚锈迹斑斑的子弹头以及一张叠放整齐的纸条,李明山老人看到这张纸条便想起了自己的奶奶。
当年奶奶还在世的时候,便曾经对李明山兄弟几个说过一件事情,还叮嘱了不让外传。
记忆里的奶奶眼睛里闪光泪光,一边抚摸李明山老人的小手一边囔囔自语道“当初红军有难来到咋们家,我曾借过一点粮食给他们,这件事情告诉你们不是希望你们去向政府要粮,只是想教育你们,我们都是在党的庇护下长大的,要学会在任何时候积极主动的帮助党。”
这张纸条便是红军借粮条。
李明山的奶奶名叫项小翠,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河南卢氏县人,自从出生就没有离开那个贫瘠的山村里,长到后又与一老实农民结婚,生育了几个孩子。
本以为可以安安稳稳地度过一生,结果战争突然爆发,自己的大儿子也被抓走充军,项小翠只能每天一边操持着家务,一边站在院子里眺望回村的那条路,希望自己的儿子可以早日平安归来。
国民党与共产党的争斗逐渐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双方都卯足了劲希望可以取得成功。国民党为了瓦解毁灭共产党在农民心中的良好形象,便派人在各个山村传播种种伪造的共产党的“罪状”——会不分青红皂白把年轻小伙抓取当壮丁,以及烧杀抢夺等。
村里人本就文化水平不高,又没有真正见过和接触过共产党军队,所以就听信了谣言,觉得共产党真的如传闻中那么可怕。
随意当人们听说红军要路过村庄的时候,都连忙带着自己的孩子们躲进了后山的山洞里,只有项小翠因为腿脚不方便留在了家中。
自己的孩子还在拼命劝说项小翠跟他们一起去后山避难,项小翠只是微微一笑,随后打趣道“大家伙都留了这么多地在这边,我可不能走,我要在这里当地主”。其实项小翠只是希望自己可以等到自己的大儿子回家。
1934年12月8日,正值农历冬月初二,天蒙蒙亮,项小翠听到院子中不仅有鸡的叫声,还有一个人的脚步声,远处更是有擦拭枪支的声音,项小翠赶忙穿好衣服来到窗边,透过缝隙望了出去。
原来是红二十五军队在军官徐海东的带领下来到了卢氏县达兰草地,本来是昨天夜里到的,但是害怕打扰到村民的休息,就只在村外睡了一宿,等到天亮了才进的村子。
徐海东第一个进入村庄内,他想给士兵找个宽敞一点的地方好好休整一下,因为过几天还要赶紧去支援前方战事,但是看着一个个紧闭的门窗,徐海东犯了难。他不希望强人所难打扰老百姓生活,但是考虑到军队的实际情况还是硬着头皮一家一家地敲门。
求助失败了很多次的徐海东来到了项小翠门前,他站在门口紧张地捋了捋身上的军服,希望可以给开门的人留下好的印象。
项小翠早就透过窗户看到了这一切,她本来想伪装成屋内没人,不给开门,当时看到徐海东善良的面庞,以及帽子上屹立不倒的红色五角星,项小翠在敲门声响起的那一刻还是打开了房门。
徐海东看到有人开门,努力遏制住自己激动的心情上前说道“大娘,无意冒犯,不要害怕,我们是共产党红二十五军,不几日要赶往前线支援,今日路过村庄,想要在这里休整几天,我看着你家有一块大大的打麦场,所以前来问一句,看看可不可以在你们打麦场这里住几天。”
项小翠没有过多说些什么,只是怯懦懦地点了点头,便转身走进了屋中。徐海东赶忙道了声谢谢,也没过多纠结项小翠的态度,边赶忙召集军队在打麦场休整,军队小伙又十分能干,很快就把本是杂乱不堪的打麦场打扫的干干净净的。
晌午的时候,项小翠看到红军他们支起了锅炉,烧起了饭,明明有那么多小伙子,但是只是煮了半锅稀粥,每人只是喝了小半碗。
项小翠看着眼前的景象,不禁想起了自己充军的大儿子,瞬间红了眼眶,自己的大儿子也和这群小伙子一样这般大,万一也过着这么艰苦的生活,该有多难啊。项小翠一边心疼,一边偷偷观察这些红军有没有什么不好的举动。
谁知道几天下来,红军只是在打麦场休整,顺便看见农民地里有什么没做完的农活也一并收拾妥当。
徐海东更是带着几个小伙子每天都来帮项小翠干活,同她聊天解闷,在一天天的相处中,项小翠发现红军其实没有传闻中那么可怕,便赶紧去后山把大家都叫了回来,告诉她们红军都是好人,我们错怪她们了。
本来有些村民还是半信半疑,结果走进村里看见这群朴实的小伙子们,又看见自家被整顿好的农活,便都打消了不好的念头。
突然有一天,一个从军队里跑出来的村民,连滚带爬的来到了项小翠门前,抱着项小翠痛哭到,一边哭一边哽咽的说道“项大娘,你家大儿子前几天在战场上被人打死了......”
听到这个消息项小翠悲痛不已,想要嚎啕大哭却哭不出声,只是瘫软在地上,一边哀嚎到大儿子的名字,一边用双手捶着土地,最后两眼一黑,晕了过去。
过了好久,项小翠悠悠转醒,看见陪在身边的那些红军战士们,看着他们满脸挂着对自己的担忧,不禁又红了眼眶。
她一边抓着身边红军小伙子的手,一边对他们诉说道自己大儿子的事情,声嘶力竭,一字一字地阐述着自己对大儿子的思念之情。
红军战士们听到也纷纷落下了泪水,他们有的人转过身子擦拭自己的眼泪,有的则紧紧围在项小翠身边安慰她,徐海东听到动静赶了过来,仔仔细细听了事情的缘由,他来到项小翠跟前,对着项小翠做了个标准的敬礼。
然后义正言辞地说道“请项大娘放心,请各位老百姓放心,每一个中国子民的牺牲都不会白白被浪费的,我们共产党一定会记在心间。我们红军是百姓的军,你们都可以把我们当做自己的儿子,我们一定会带领大家走出绝境的。”
听到军官这么说,红二十五军的队员们都站了起来,对着村子里的百姓做了个标准的敬礼,然后又继续转身帮农民去干活去了。
看着眼前这群可爱可亲的红军战士们,项小翠很是欣慰,她感慨着中国有了这么一群善良的士兵们,有朝一日一定会取得成功,摆脱困境的。
当夜幕降临,士兵们又要整队回到打麦场休息,项小翠看了看自家的牛棚,走到了徐海东身边说道“大徐啊,你带着那些小伙子们以后就在我家牛棚睡觉吧,打麦场四面太空阔了,晚上冷,牛棚有墙壁,晚上暖和点。最近几天越来越冷了,可不能把这些小伙子给冻坏了。”
徐海东听闻很是高兴,连忙向项小翠道谢,晚上士兵们都住在了牛棚里,项小翠和几个村民送来了几床被子,虽然不是太厚实,但也是让士兵们可以睡个好觉了。
就这样红二十五军在村子里住了下来,冷清的村庄因为他们的到来瞬间热闹了起来,每天都能听到欢声笑语。
有一天项小翠看到徐海东盯着空空如也的粮罐发愁,赶忙打发自己的老头和小儿子去地窖拿了些粮食上来,老头本来还想拒绝,但是项小翠对他说道“红军们帮了我们这么多,我们要懂得感恩,况且家中粮食还有空余,给他们一些又何妨。”
项小翠带着五斗玉米面以及三斤食盐来到了牛棚,她把这些食物递到徐海东手里说“给,我家里还有些多余的粮食,这些你们拿去吃吧,可别饿坏了。”
徐海东看见了赶紧拒绝说“大娘,这样是不行的,违反了我们红军的纪律,你快拿回去吧。”项小翠听闻佯装不高兴,把粮食往木板上一放,拍了拍徐海东的胳膊说“这有什么的,你们不谁说是我的亲儿子嘛,我给我的孩子们吃饭有什么不可的,就安心拿回去吃吧。”
徐海东听到项小翠这么说,也不好在过多拒绝,便接过了这些救命的粮食。
转眼间到了12月19日,到了红军该离开的日子,村子里的百姓们都出来送别他们,项小翠也来到战士们身边帮他们整理衣物,顺便叮嘱他们上了战场要注意安全。
这时徐海东拿着一张纸走了过来,递到了项小翠手里说“项大娘,这是我们红军给你写的借条,红军有纪律,是不能拿百姓的一针一线的。你拿着这个借条,过几天还会有路过的红军来你们村子的,你就拿这个借条给他们看,他们一定会归还你粮食的。”
说罢便带领军队走了。
项小翠看着远去的军队,又紧紧握住手中的借条,没有再说一句话。
随后陆陆续续有其他红军队伍来到村里,项小翠都会帮他们安顿住处,但是始终没有提一句借条的事情,直到新中国成立,战争结束,项小翠也没对外说过这件事情。
李明山老人现在找到的这张纸条就是当初红二十五军写给项小翠的借条——今日工农红军手枪连向卢氏县高河村李大娘借玉米年五斗,外加食盐三斤,以此为据。
事情意外曝光后,有很多古董爱好收藏家纷纷找到李明山老人,出高价希望获得这条极具纪念意义的借条,但是都被拒绝了。
政府的人也找上门,希望以五倍的数量归还当初所借的粮食,并希望老人可以将借条上交给国家,列入纪念馆。李明山老人拒绝了粮食的赔偿,却还是把借条给他国家。
提及这件事情,李明山老人说道,从发现这张纸条开始,我们就是打算当做传家宝一样来对待的,现在上交国家也挺好,让越来越多人可以看到,让她们不要忘记红军为我们老百姓幸福生活做的贡献,中国人民一定会铭记她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