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明知自己无法抵抗皇权,为什么不在嘉庆帝即位后,极尽巴结?

在清朝历史上,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至今还在各大清朝电视剧中频繁露面,其人也成了贪婪又狡猾的象征,他就是和珅。

和珅是乾隆皇帝最宠幸的大臣,这个结论恐怕无人能反驳,他也从一名小小的侍卫,一路爬到了领班军机大臣、领侍卫内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的位置。尤其是乾隆皇帝退居二线当太上皇时期,和珅的权势也达到了顶峰,人称“二皇帝”。

但历史嘛,就是那么有趣,正所谓物极必反,正当和珅还沉醉在“二皇帝”的美梦中不愿醒来的时候,乾隆帝驾崩了。从乾隆帝驾崩,到和珅被抓并自尽身亡,总共十五天时间。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横竖都是死,和珅为什么不在乾隆帝驾崩时,随他而去呢?

一、

如果和珅活着的时候出一本自传的话,相信很多人会将之捧为成功学典范,趋之若鹜。

是啊,这小子实在是太强大了,乾隆十五年出生,十八岁当上站岗放哨的大头兵。八年后,也就是乾隆四十一年,和珅一年内连升六级,从户部侍郎、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一路升上去,成为了步兵统领,朝中一品大员。

以后的几年内,和珅更是进一步提升,官职就不列了,什么御前大臣,议政王大臣,太子太保,文华殿大学士等等。甚至连自己的儿子丰绅殷德,都娶了乾隆最宝贝的女儿和孝公主,女儿和侄女也都嫁进了皇室,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和珅开始了二十年的恩宠生活。

至于和珅怎么获得乾隆帝的欢心,又是怎么在乾隆朝叱咤风云,成为大权在握的重臣,咱就不多说了。单讲乾隆皇帝退位后,直到嘉庆帝抓捕和珅,并宣布了其二十条罪状,下令自尽前的这段时间里。

和珅怎么就后知后觉,不提前做好打算,甚至巴结一下嘉庆帝,让自己能急流勇退,实现传奇的一生呢?

还有乾隆皇帝,既然如此宠信和珅,为什么就不学习一下楚文王?人家楚文王在位的时候,也宠信一位大夫申侯,申侯跟和珅一样贪得无厌,贪了很多钱财。但是楚文王病重时,下了一道命令,让申侯离开楚国,以保全性命:

二、

楚文王在临终前特意把申侯赶走,让其逃命,原因也说的很清楚:

我啊,平时宠信你,所以你在我眼皮子底下聚敛了不少钱财。但是,我死后,后一任君主可不会像我一样纵容你,必然会要你吐出来,恐怕不容于你。所以,你现在就要收拾行李离开楚国,但不要去小国,小国不会容纳你的。

事实上,申侯逃到郑国之后,确实深受国君喜爱,也快活了一阵子。若不是后来他又放飞了自我,算计了别人,被报复,他还真就得以善终了。

那么,乾隆皇帝也算是饱读诗书,他为什么就不学习一下楚文王,临终前安排好和珅的后路呢?

有人说,他不是安排好了吗,嘉庆皇帝要给和珅定罪时,他不是掏出了一份圣旨嘛。只不过,和珅以为是救他性命的,却不想里面只写了三个大字:

当然,这个典故是戏说,历史上并不存在这么个圣旨,但乾隆皇帝坑和珅这事,倒是很多人越琢磨越像这回事了。

是啊,这乾隆皇帝太坑了,在位的时候利用人家和珅管事敛财。等到当上太上皇了,也不放过和珅,是又可着劲的坑啊,坑到万劫不复的地步。以至于嘉庆皇帝不顾礼节,在乾隆帝大丧期间就迫不及待将和珅办了,一刻都不能忍。

那么,乾隆帝在当太上皇期间,究竟干了哪些坑和珅的事呢?

三、

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讲一下,乾隆帝为什么要退位当太上皇?

乾隆皇帝很有意思,他给自己精心打造了一个人设,叫“十全老人”。既然是十全老人,那有损名声的事,他就要三思而后行了。所以,他在乾隆六十年九月的时候,突然就下了一道圣旨,说明年二月份他将正式让位于皇十五子永琰。

他的退位其实没别的原因,就是为了兑现当年许下的承诺,不能比皇爷爷在位时间长。

但权力这个东西啊,自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强人们都把大一统当成奋斗的目标。等到了满清时期,皇权达到了顶峰,而这项权力一旦不能握在一个人手中,朝中就会出现震荡。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天无二日,国无二君”,乾隆帝退位就会面临这种状况。

其实别说是皇上了,前几天我一个朋友,刚从局长位置上退下来,那叫一个不情愿啊,喝大醉就好几场了。说到底,还是权力这种东西,很容易让人着迷。一旦失去了权力,就会陷入“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境地,换谁,心里也别扭啊。

乾隆皇帝虽然让位了,但权力并未交出去,依然住在养心殿,依然以“朕”自居,依然把持朝政,掌握大权!

毕竟是“十全老人”,怎么会愿意让人说闲话呢,于是乾隆帝给自己准备了一套说辞。就是皇帝年龄还小,很多军国大事尚不知道怎么处理,所以,他还需要教导皇帝,以免亲政后犯错。

四、

说来也巧,乾隆皇帝正愁吃饭没勺子呢,就有人递上来了,谁送的勺子啊?

白莲教起义了!

这下好了,太上皇可以名正言顺的继续把持朝政,帮嘉庆帝处理镇压起义的大事。而要镇压起义,就需要钱,所以,在这段时间里,乾隆太上皇就干了这么几件事:

第一件事,当然是筹钱啦,那没有比和珅更适合这个差事了。既然替太上皇筹钱,那肯定有一部分就掉进了自己的腰包,但上下的官员也好,被剥削的老百姓也罢,骂的是和珅。

说白了,皇上也好,和珅也罢,他们都属于食利阶层,创造不出任何财富来。在过去那种重农抑商的年代,真正产生价值的就是老百姓们种地或养殖,皇上作为天下之主,名义上所有的产出都是他的。

可是,要是所有产出都是他的,那种地的人都饿死了,也不行啊。所以,才会出现一层又一层的管理者,收一部分产出,剩下的给种地的人。

皇上嘛,是天子,体恤老百姓生活不易,规定,你的土地产出,朕只收10%,剩下的归你们自己吃。大臣们在朝堂上山呼“皇上圣明”,回头就跟各地封疆大吏讲,朝廷只收20%,剩下的归老百姓。

封疆大吏转身又对手下的官员讲,朝廷只收30%,剩下的归老百姓……

一层层下去后,老百姓交不上粮食了,地方官说上面剥削太严重,让我们交80%的口粮,换谁也扛不住啊。地方大员讲,今年灾年,收成不好,只能交这么点了……等到了朝廷大臣,也就是和珅的时候,只能跟太上皇讲,赋税太重,确实交不上来。

五、

乾隆皇帝没办法啊,还指望和珅筹钱呢,一旦砍了他,谁还敢接这个差事?

其实老皇帝心里跟明镜似的,都是千年的狐狸,谁也别说谁是妖精。就像光绪帝吃鸡蛋一样,内务府报账一个三两银子,他还曾经问过老师翁同龢,他平时吃不吃鸡蛋?

翁同龢明知道这是内务府干的事,但能说真话吗?

不能啊,但即使不说真话,光绪帝也不是傻子,他也清楚的很。只不过,这种价格是一直延续下来的,没人敢去动。若真就鸡蛋这件事下手了,那下一步是不是豆腐了,再一步是不是大米了,再一步,皇上睡觉估计都睡不踏实了。

所以,和珅中饱私囊之事,谁都知道,而且谁在这个位置上,都得这样。一旦和珅不贪财,不好色,无欲无求了,那真正睡不着觉的恐怕就是皇上(太上皇)了。

太上皇是“十全老人”,自然不会干剥削老百姓的事,那作恶的就只能是和珅了,要不是朝中有他这样贪婪的人,白莲教何至于起义?

所以,光这一件事,就够和珅吃一壶的,嘉庆帝盯着他的钱袋子,还能转移大清内部的矛盾,那其一旦掌握绝对权力,肯定冲和珅下手啊。

是啊,老百姓一想,怪不得自己生活这么难,原来是这个大贪官在搞鬼,该杀!只不过,他们不知道的是,就算和珅倒下了,那被搜刮来的财富也回不到自己手上,成了新皇帝增收的业绩了。而且,每年该交多少粮食,也是一两也没少啊。

六、

乾隆帝除了在敛财方面坑了和珅以外,在权力制衡方面,也坑了他一把!

乾隆帝当太上皇的时候,毕竟年龄也大了,处理朝政这事就有点力不从心了。无疑,和珅又成了太上皇的代言人,很多时候乾隆帝发号施令,都是通过和珅颁布。也确实只能通过他,因为乾隆帝晚年说的话,也只有他能听懂。

这样一来,和珅的话就成了“圣旨”,他也成了人们口中的“二皇帝”。虽然他也是原本按照乾隆皇帝的意思下达命令,但大臣们可不这样认为。尤其是涉及到利益纠纷的,我被皇帝打压了,自然不能恨皇帝,只能去恨和珅。

这样导致,大臣们一见嘉庆帝真正掌权后,有动和珅的念头,迅速一群人就开始上奏折陈述其罪名。都不用嘉庆帝找罪名,这些大臣们就替他想好了,全都安和珅头上。

这些还不是最过分的,最过分的无外乎乾隆帝通过和珅,来压制嘉庆帝!

乾隆帝嘛,最担心的是自己人还活着,但权力没了。嘉庆帝表现的太好不行,你表现的太好,对朝臣控制力强,那我这太上皇坐不安稳啊。嘉庆帝表现的太差也不行,你表现的太差,我怎么放心把这个国家交给你去管?

所以,嘉庆帝要是交个什么奏折给乾隆帝,这老皇帝为了宣示主权,时不时会将其故意打回去修改。但是,作为对比,和珅交上来的奏折,老皇帝却大都予以通过。

试问,换你是嘉庆帝,心里有没有火?

七、

再加上,和珅还遵从乾隆帝的意思,安排了两个眼线到嘉庆帝身边,嘉庆帝表面上跟这俩“内鬼”喜笑颜开,不设防,内心已经气得不行了。

但不管怎么说,有乾隆帝坐镇,白莲教起义确实没能成功,若一开始白莲教正猛的时候换上嘉庆帝,结果如何还真不好说。

正因如此,嘉庆帝每天都得去老皇帝那里“训政”,嘉庆也成了大清唯一一个被皇帝老子“训政”的皇帝儿子。这对其皇帝威严的确立,确实冲击巨大,关键是训政的时候,和珅就站在一边。

等到嘉庆帝上朝了,老皇帝嘛,十全老人,自然不能再去朝堂之上凑热闹了,有什么话就让和珅代言了。

嘉庆帝再好脾气,面对这么一个爹,也会心生怨言的。等到乾隆老子眼一闭,腿一蹬,他自然是一刻都不想等了。只用了五天就抓了和珅,又用了十天,定了和珅的罪,让他自尽了。他对和珅有多恨,就代表着,他对乾隆皇帝有多怨。

一方面,杀掉和珅,可以给自己立威,宣言自己不是软弱无能的皇帝,让之前围绕在太上皇身边的人,都聚到自己这里。就像《雍正王朝》里面演的那样,康熙帝临终前将几位上书房大臣都免职了,等着新皇帝上位,再复了其权力,以示恩宠。以及,原本想放老十三胤祥出宗人府这事,也交给雍正帝去做,以此立威。

另一方面,和珅究竟笼络了多少大臣,又有多少人会听他调遣,嘉庆帝怎么会容忍他的存在呢?

八、

那么,和珅又不是傻子,嘉庆帝忌惮自己的事,早该心知肚明,他为什么不提前巴结嘉庆帝呢?

有人说,和珅啊,是聪明反对聪明误,他确实巴结过嘉庆帝,而且自以为已经成功了。确实,乾隆帝刚把嘉庆帝立为储君后,和珅就偷偷将这个消息透露给了嘉庆帝,以此当做拥立之功。

关键是啥?

关键是和珅不管向嘉庆帝示好多少次,嘉庆帝都表扬他,给他的反馈全都是正能量。和珅也知道乾隆皇帝管的太多,每每遇到政事,虽然乾隆帝已经有了批示,但还是去事无巨细的回报嘉庆帝。甚至于,和珅还做双面间谍,不仅回报嘉庆帝的一举一动给乾隆帝,还时不时回报一些乾隆帝的动态给嘉庆帝。

只不过嘉庆帝每次都笑呵呵的,面对和珅的反馈都是很慈善,大方:

甚至,有大臣在嘉庆帝面前说和珅的坏话,他都给怼回去,还说,自己正打算用和相公管理天下呢,你怎么可以轻侮他呢?

可以说,嘉庆帝不管是人前还是身后,没有表现出一丝不喜欢和珅的样子。而且还摆出一副,以后仍然要倚仗和珅帮忙处理政事,还要予以重用。

甚至于,乾隆帝驾崩,嘉庆帝让和珅和皇室成员一起守灵,和珅都没意识到危机来临。还觉得自己作为宠臣,能跟皇室成员一起守灵,这是莫大的恩宠。

九、

等到和珅意识到,嘉庆帝真要冲自己下手时,为时已晚,能保个全尸,已经是莫大的恩宠了。

但我觉得,和珅不至于这么傻,他总得给自己想条后路!

其实摆在他面前的就三条路:

最理想的状态,嘉庆帝跟乾隆帝一样信赖自己,继续能为朝廷效劳;第二条路和珅肯定也想过,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大不了自己被撤职,回家养老;第三条路才是被杀,自己实在不容于嘉庆帝,被处死也理所当然,不然的话,自己干嘛要一个劲巴结嘉庆帝。

在和珅的想法中,嘉庆帝不像一个昏君,也想刷新吏治,把大清扶起来。他以为嘉庆帝给自己的定位,就像乾隆帝一样,就是一白手套,替皇上办事的。就算嘉庆帝不想要自己这个白手套,大不了扔了嘛,告老还乡,总不至于烧了啊?

至于自己贪的那点钱,说实在的,就是替皇上做生意保管的啊,嘉庆帝你连这个道理也不懂吗?

现如今国库空虚,有和珅在,用不了多久,白莲教起义会被镇压下去,国库也会重新充盈起来。但是,和珅万万没想到,嘉庆帝想的是一锤子买卖,直接杀鸡取卵了。

这样导致,整个嘉庆朝,没有白手套,他也搞不来钱,和珅留下的那一套财政套路,他也玩不转。嘉庆帝原本以为,大清的混乱是和珅造成的,岂不知杀了他吃了顿大盘鸡后,以后再也没得吃了。

敢情这位皇帝的天赋点,全都加到怎么对付权臣上面,治理国家这套,就欠缺了很多。

至于和珅的党羽众多,怎么这么不堪一击?

别说和珅了,鳌拜厉害吧,肃顺呢,这俩都是先皇留下来的顾命大臣,名正言顺,他俩在君权面前简直不堪一击。

乾隆帝活着的时候,围绕在和珅面前的那群大臣是党羽,乾隆帝死了以后,这些大臣就成了朝廷的人。况且,前面也分析过了,这些大臣并不是拥护和珅,而是不依靠他,自己没法在朝中立足。

现如今大势已去,他们躲还来不及呢,又怎么会去救他呢?

倒是和珅,明知道嘉庆帝不容于自己,为什么不在乾隆帝驾崩之时,随他而去呢?

这样一来的话,不仅家财不用充公了,自己还能落下一个忠臣的名号,岂不是更好?

据说,他临终前就感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