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全球破7千例 专家:做好预防不用过度恐慌

猴痘疫情蔓延欧美多国,专家建议,勤洗手可避免接触传染,有防范各式病毒入侵。(本报资料照)

猴痘在全球累积7000多例案例,引起世界卫生组织注意,以往未关注猴痘的各国媒体,现也开始报导疫情,令许多民众开始担心另一波疫情入侵台湾。专家指出,全球在猴痘疫情的监测与研究都还在进行中,我国公卫医疗系统也应做好相应的预防,民众则不需太过恐慌。

经过新冠病毒大流行,社会大众容易以面对新冠病毒的视角看待猴痘,台湾科技媒体中心今邀请多名专家许行记者会,说明过往累积与最新的研究证据。

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雯表示,猴痘病毒大小约350奈米,基因体较大且蛋白质构造复杂,因此让抗体可以结合的目标很多,相对能逃脱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是比较难的,不像新冠病毒是只要棘蛋白有突变就会让抗体失效。且猴痘感染后病征明显,相对容易侦测,也容易阻断传播路径,加上已有的天花疫苗可以抵抗猴痘,需要准备应对猴痘的时间相对较充足。

国立中兴大学微生物暨公共卫生学研究所特聘教授徐维莉说明,1970年首度发现猴痘感染人之后,持续追踪每10年猴痘感染的族群,发现感染的人数呈倍数增加,且确诊者年龄有上升的趋势,感染年龄从1970年代主要是4岁,到2010年代的21岁,而2022这一波猴痘疫情则是40至50岁以下。

徐维莉指出,这反映了猴痘的流行,可能和1980年后停止接种天花疫苗有关,此时间点之后的学龄前小孩没有接种疫苗,随着年龄、社交圈增长,也增加了猴痘传播的机会。

现行预防猴痘的疫苗,第3代的天花疫苗经过多次实验,让病毒弱化到无法在细胞中自行复制,比起第1、第2代的疫苗相对更稳定。徐维莉指出,曾接种过天花疫苗者的发病率较低,比例在4%至21%之间。

徐维莉也提醒目前猴痘病毒的研究仍很少,仍以非洲的研究文献为主,且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天花疫苗接种后人体产生的抗体可以维持多久。她建议,应该要评估让医护人员等高风险族群接种天花疫苗,以及考虑成人接种疫苗以保护儿童。

徐维莉认为,由于事先没有预料到这个疾病,再加上这个病毒传播途径很广,传播途径包括直接接触、体液、间接接触污染的物品,相较其它病毒,猴痘病毒离开人体可在环境中存活35周,而引起一些担忧。徐也强调,其实科学家对猴痘已经有既有的认识,比起新冠病毒更能掌控,根据已知的资讯好好防范则不用太恐慌。

国立中兴大学兽医学系助理教授刘新梧表示,首例非洲以外的猴痘感染是在2003年的美国,当时是因为从非洲迦纳进口了囓齿目动物,传染给饲养其他囓齿类动物(草原犬鼠、土拨鼠)的孩童。台湾有些民众也会饲养囓齿类动物,但目前民众也不需过度担心家中宠物鼠染上猴痘,猴痘目前在台湾只有1个人类案例,饲养中的宠物基本上是安全的。

刘新梧表示,比较需要担心的是未来国外进口的动物,建议不论是作为宠物或是实验的动物,可以新增检验猴痘的项目,也可以观察动物是否有出现感染后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