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宫甄嬛传》之39/有趣道具

文/Rosy

最近事忙,无法上网,如非必要请勿寄信给本人询问《后宫甄嬛传》的相关内容,此类文章会慢慢贴出系列,汇整图片后放在博客里面。

说来直到观后感系列完结前,若要用不同主题写成百篇也没问题,只因电视剧有七十六集,目前手边此系列存稿还有好几万字,多数仅作为本人的一些念想。

曾有网友来信问我:「甄嬛哪里像梅花了?」

举凡荷花(莲花)、杜若、海棠、夕颜、合欢花……这种种与女主角相关的花朵,有的是甄嬛所喜,有的则是果郡王(爱新觉罗‧允礼)对于甄嬛或两人感情的印象与爱情联想,但是在电视剧里面,最符合这个角色的设计依然是红梅(如下所示)。

如〈《后宫甄嬛传》观后感(卅三)浣碧何以最差劲?(中)无知懒散兼没心没肺,浣碧这个朝秦暮楚的女人〉这篇文章所述,回到后宫的熹贵妃(甄嬛)面对沈眉庄之死,两腮落满泪珠,请对照上面的苏东坡诗句,这就是电视剧里面的文学意象

「黄梅时节」就是一种意象及暗示,梅雨季节表示了沈眉庄死去的季节在农历五月,此时早就不是菊花的季节,而到了春末夏初,梅子要结实落子,也暗喻了生子,甄嬛回宫有了双生子(龙凤胎),「怕见梅黄雨细时」就说明了那种凄清之意,观察甄嬛泪盈于睫的镜头,就对应了这种联想。

此外,五月刚熟的梅子入口酸涩,也象征梅花(甄嬛)之子生来就使她心酸,这是一种很高明的悲哀意象,可以说,道具人员是颇值得赞美的。

请思考「逆风如解意」一句,能够在「北风」里面不畏惧摧残,或能够在摧残后留下来的,不就是梅花么?

个人从未在任何电视剧中得见这样的高妙意象,《后宫甄嬛传》是本人眼中瑕不掩瑜的艺术品,这样的连续剧之所以能让人回味良久,岂是男女之爱或浪漫之情所能概括的?

上图是苍术(或写为苍术),这是中医里面的菊科根茎类药材,可祛风散寒且具备明目功效,是古代有治疗伤寒感冒的中药。

按照道理来说,苍术要晒干并磨成粉来使用,个人没见过这样多刚挖起的苍术,道具人员提了这么一大篓倒是太夸张了些,但是在时疫的时候使用却也相当合理。

下图则是薄荷艾叶,菊科艾叶品种又有大艾叶、杜艾叶、萎蒿等,多用于经寒不调或散寒止痛,华贵妃(年世兰)罚跪怀孕的甄嬛时,特别让太监抬了火盆来焚烧,可预防或处理妊娠下血问题,编剧在这方面确实下了番苦功。

下图这样将薄荷与艾叶扎成粗草绳一样的造型,是古代医者采摘了草药之后,加以新瓦焙香,才得以研碎结草以利焚烧,所以有了这样的特写镜头

下图是常见的冰盆,古人冬日将冰块切割下来藏入地窖,然后用厚被覆盖保持低温存放,夏日取出解暑。

东西不可用来养鱼,古代的宫廷器皿各有各的功能,不会混用

其实个人一直觉得温实初的出现有许多笑点。

好比下图,卫临拿着一碗「催产药」,我还以为是他要喝的……

太医刚刚自宫就跑去探望沈眉庄,因为滴血验亲事件之后,沈眉庄惊骇所致就小产了,幸亏有这两个师徒在现场处理。

演员非常入戏,化妆效果也不错,额头与人中的汗水,让我以为温实初要挂了……

我一直很喜欢这只小道具,白鹦鹉长得可爱,乖乖站在架上也挺难得(爪上金属链可能是主因)。

电视剧里面最重要的是演员,剧情如何演进则要看台词,这方面要再度赞美一下甄嬛漂亮的娘亲。

这两句台词,出自朱庆余《宫中词》:「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这是《唐诗三百首》的其中一首名诗,讲述两个女子并排站在精美奢华的楼阁前,正当百花盛开、花团锦簇的大好时节,可是宫中花园的大门却紧闭着,就像皇宫内那些寂寞的后宫女子一样寂寞冷落,她们有许多心事想说,但宫中的事情太过于隐密而不能张扬,看见旁边还有一只鹦鹉,她们担心鹦鹉会把她们谈论的事传给别人知道了,所以就闭口不敢出声。

这样的「鹦鹉」也可视为后宫的太监与宫女,或可思考成奸佞小人,总之在后宫这样的地方,甄嬛的母亲云辛萝相当警惕,就连真的鹦鹉也要防范着。

母女三人在一起的台词对照了小道具,相当有趣。

《后宫甄嬛传》的拍摄时间之久,从演员的服装看得出来,就连漫天雪花,或者屋檐落下的冰晶与水滴,也都具有那样的时间暗示。

虽说我这观众也能感觉到演员身处寒冬或酷暑的劳苦,可是看到电视剧里面的菜色,就不免有些嘴馋,而有些羡慕男主角的好运了。

上下两图是华妃(年世兰)给皇帝命小厨房准备的早膳,色香味俱全,镜头里面的食物看起来就觉得好吃。

我可能有些无聊,偷偷数了一下炸春卷与鹌鹑蛋的数量,那些素菜暂且不论,若非连着装饰的花样合起来为九,不然就是五,可见道具人员真的花了不少心思。

下图是台湾的演员李天柱,在我很小的时候,印象中他总是电视剧的男主角,不是演富家公子就是个大侠,到了《后宫甄嬛传》却成了大太监。

岁月如梭啊……

下图就是〈《后宫甄嬛传》观后感(卅四)皇帝何以最讨厌?九五之尊的好色寡情、意淫丈母娘,甄嬛、甄玉娆的姊妹情〉里面出现的「并蒂海棠步摇」,皇帝见了甄玉娆,就想用这东西诱惑甄嬛的小妹

甄嬛与小妹相差最少十一岁,可参照〈《后宫甄嬛传》观后感(十一)不幸且不符历史的太后、皇子、皇孙皇女们、乾隆帝和幸运的玉娆与爱新觉罗‧允禧夫妻〉一篇的叙述,甄嬛受宠之后为十八岁,那年甄玉娆七岁,帝王大约四十六、七岁。

也就是说,皇上比甄玉娆大了差不多四十岁……

换做是我的话,不会对这么小的女孩子下手,但这位大叔竟然想摧残民族幼苗,可耻啊。

回到主题。

海棠花非常美,碎玉轩里面就种了海棠,而上图的「并蒂海棠步摇」一对,有点不太符合个人的设想,主要是至尊不应该赏赐银簪,银是官家丧葬用的,要赏也该赏鎏金簪一对,而且上面的海棠有点小问题,颜色并不相同,红色那朵小花做得有点像蝴蝶,但思考「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另一种设想,皇上想要姊妹花共同侍奉自己,颜色不同也可设想为两个姊妹的不同。

甄嬛喜欢海棠,这又得谈谈本人对于北京的美好印象了。

海棠果又称为柰子,老北京都知道这果实冰起来好吃,当年忘了拍照片,无论是用糖渍或冰镇了,个人觉得口感都不输给樱桃,别有一番甜美滋味。

可惜,甄嬛没有生出一串串结实累累的海棠果,反而无限心酸地先后生了三个可怜的孩子,儿子弘曕得过继给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长女胧月公主(绾绾)则给了敬贵太妃(冯若昭),怀胎好几个流产了,顶多有个女儿灵犀公主在自己身边。

对照此文解说的「梅子」(谐音:没子),接了龙椅的四阿哥不是亲生,儿女多半须养在他人身边,好友敌人都死去了,她的心怎能不酸呢?

上图是皇后手书,简体字太常出现算是小毛病,但无法太苛求道具人员。

这里我要大力赞扬道具人员,所以要举出几个值得赞美的优点。

好比下图,这是个人在博物馆以外,头一回看见电视剧或电影里面有慎刑司的「肵俎」出现,虽说这镜头有些血腥,但特写非常清晰,金色铜制「肵俎」绘有关公(关羽,三国英雄关云长)图样,十分考据

这种「肵俎」本来是古时祭祀时盛人体器官的俎板,从商朝就有此物,纣王剖了比干的心,就呈放在这东西上面。

古代《仪礼˙特牲馈食礼》也写过这类的特殊器皿:「佐食升肵俎,鼏之,设于阼阶西。」郑玄注解为:「肵,谓心舌之俎也。」古代杀了牛羊祭祀,或者吃食,用的就是这种「肵俎」来摆放,后来专指刑具的盛放器。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那样的名言,很多人会将「俎」解释为砧板,其实是不对的,而是如下图这样的铜盘状,算是一种刑具。

后来到了魏晋南北朝之后,这种剖人心肝脏器的刑具托盘仍然存在于封建王朝,由于三国时期的关公在宋代开始变成家喻户晓的正义之神来敬拜,而「肵俎」这种刑罚后摆放人体器官的器皿为了除煞避厄,也就将关公像绘于「肵俎」之中,以正气来避免灾厄在施刑之后产生煞气或恶灵,这算是道教的一种衍生崇拜。

雍正帝信喇嘛教(藏传佛教),也信佛教和道教,这些都有所谓的神鬼之说,故而这样的「肵俎」存在相当合理,亦符合历史。

顺便一提,军警方面拜关公的人很多,同样是为了这样的目的,或有人求财,亦或在特殊地点镇煞,都会将关公像摆放或悬挂起来,据称拥有驱邪化煞的效果。

关公(恩主公)的相关文章,或者此类信仰的源流内涵,也可参考:

台北行天宫之旅(上)2012年元旦为友祈福,关羽的「箴言」和婚姻

台北行天宫之旅(中)2012年元旦的春联发放、热心服务和一些敬拜禁忌

不过,赞美归赞美,拍摄时又出现了一点小小的插曲。

请看下图,上面静白被拔(应该是剪下)的东西,「肵俎」和静白的舌头不见了!

下一秒,龙套侍卫入场捧着「肵俎」,静白的舌头又出现了!

也许,关公真有大能,可以瞬间隐藏那摆着静白难看舌头的「肵俎」?

哈。

其实我很同情古代的女子。

好比乳母吧,上面两位龙套出场,诉说的是那个封建社会的不平等,抱着沈眉庄遗腹女的静和公主,结果这小娃娃哭闹不休,太医卫临听甄嬛提了个建议,点头赞同。

甄嬛让两个乳母(奶妈)去喝小婴孩的药,可怜的乳母两人吃一人补啊!

由于本人眼尖,发现了不少有趣的小龙套,比如卫临身后(上图左)这位,其实也算抢眼。

可能是太医院跑龙套的人手不足,原来这位无名人士在前面就出现过了(如下两图)。

龙套是谁不要紧,个人喜欢此剧,在于《后宫甄嬛传》从小处着眼的细腻度。

隆科多送给太后老情人的「千年山参」,用金色的礼盒绑了漂亮的艳红色蝴蝶结呈上,礼盒上有富贵的牡丹花纹搭配凤凰图样,说来经过太医院的手,再将东西带去寿康宫,也是非常合理的。

下图是年羹尧奏折,看字体和内容,绝对是影印《雍正皇帝御批真迹》此书来的,所以只有给个远景。

奏折全文为:

「太保公四川陕西总督臣年羹尧奏为恭圣上万安奴才请安夕阳朝干龙体万安朝达合畅阅后逢吉祥平安闻雍正四年九月二十日」

为何本人如此判定?

因为我有此书,无论仿得再如何相似,也不可能字迹一模一样,好比这篇知名奏折的「の」(这可不是日文,是行书简略写法)的「四」,而最有名且触怒雍正帝的「夕阳朝干」也同样没变,字体显得龙飞凤舞,可对照〈《雍正王朝》为清世宗翻案?(下)〉一篇。

就算字仍写得好看,但这样的奏折不可书写行书或行草,而须用端正的楷书呈现,少数字眼的谬误及挥洒不羁的态度为此惹恼了天子

下图是年羹尧大将军进宫探望年世兰,与皇帝同进午膳的其中一个场景。

年羹尧的燕窝鸭子有些零乱,不过重点在于验毒的步骤,试毒的小厦子服侍年羹尧,取出的试毒银牌,这种餐前验毒银牌随着每道菜上桌,不可混用。

然而,银多半只能试出硫化氢(H2S)一类,因此蛋类的蛋黄、芥末,或者是温泉水,均容易使银器变色。

至于含有砷元素的砒霜(As2O3)、氰化钾(KCN)和氰化钠(NaCN),或三氧化二砷这一类剧毒,用纯银或足银的器具试不出来。

《我的前半生》此书有末代皇帝溥仪进膳的程序:「每个菜碟或菜碗中都有一个银牌,这是为了戒备下毒而设的。」

可见,古代下毒的方子少了些,反而倚靠人体试毒更为广泛有效(当然,可怜的太监们或许会为此丢了小命,试菜的工夫就是玩命)。

下图是年羹尧自行吃了一口被皇上瞪了一眼的鸭子,皇帝座前臣下不得自己举箸,所以倨傲的年羹尧就让苏培盛这个大太监来服侍自己,也因此惹恼了天子。

下图还是年羹尧的菜,特写镜头带到,上面像是百合炒牛肉,但可惜台词没提到菜名。

这出戏里面,还有几幕令个人印象深刻。

譬如皇后(乌拉那拉‧宜修)拿着山东总督孝敬来的一根墨条,如下面两图所示,称之为「文彩鸳鸯墨」,只要去过故宫和上海博物馆,绝对能看到这款难得一见的骨董。

明代中晚期是中国制墨业史上的繁荣阶段之一,制墨名家辈出,装饰题材丰富,大产区是安徽和江西,有徽墨松烟墨、青墨、古墨、铁斋翁等,而以安徽的徽墨公认为墨品之最,出现了许多圆雕或浮雕造型的作品

「文彩双鸳鸯墨」此墨为这一时期少见的作品之一,艺术风格写实生动,体现出明清以来墨模雕制技术的精湛水准,据说使用材料上百,有各类动物胆、纯皮胶、植物油、纯金银箔、天然麝香(如葵子麝)、大梅片、公丁香、松烟和冰片等。

此墨来自于无名氏所写《古诗十九首》的句子,如此命名,就采取了〈《后宫甄嬛传》观后感(十七)从「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得闻古典诗词赋化为台词与戏剧配乐、主题曲、片尾曲〉所言「红袖添香」的夫妻情趣,男人提笔书写,女子合砚磨墨,可见感情深笃的境界:「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着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织有文彩的鸳鸯双栖之形,历来是伉俪相偕的美好象征,倾诉着愿与妻子百年相守的热烈情意,思夫的女子看着那色彩,不禁触发起联翩的浮想,因为夫妇之乐,喜气洋洋:倘若将这样的色彩裁作被面,温暖的合欢被表达那相思之情,以及共枕眠之缘,该多么惬人心意?

「文彩双鸳鸯墨」同时也是明清两代皇家御用的墨品,为清宫旧藏,圆形设计凸起边棱涂金,用阳文行书写「文彩双鸳鸯」五个金字,雕金色双鸳鸯,搭配红、绿、金三色彩羽,立于江岸礁石上,头尾交错,相互凝视。

史上制墨名家无数,但能够制作「文彩双鸳鸯墨」的仅有两人:程君房方于鲁

明朝初年,便已经有制墨名家在墨条上施用金彩,但不多见,直到明朝中叶的万历时期,墨上施金错彩之风盛行,当时人称「墨之在万历,犹诗之有盛唐」,反映了当时崇尚豪奢的社会风气。程君房款的「文彩双鸳鸯墨」是其中之最,搭配了同款的砚台,金墨交错,墨色特别炫丽,用他的墨来绘制山水或书写,文字与墨色具有「殊色」,邢太朴以十六字概括了程墨的特色:「坚而有光,黝而能润,舐笔不胶,入纸不晕」。

程君房是中国明代制墨家,名大约,又字幼博,号筱野,生卒年不详,活跃于万历年间,新安(今安徽合肥)人,徽州制墨鼎盛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当时徽州地区数百良工,尤以程君房的作品最具风采,精美绝伦,举世闻名,可惜如今要看真品得去博物馆,冒名顶替或鱼目混珠者甚多,记得上海博物馆就有他的真品。

方于鲁款的「文彩双鸳鸯墨」同样是万历时期最著名的墨品,他本来是程家制墨工人,得程君房墨法,传世墨品也较多,由于方于鲁生卒不详,仅知是安徽歙县人,为明代墨业「歙派」代表人物,本名大滶,以字行,后改字建元,其子方嘉树亦是制墨名工,他卅岁前所造的「九玄三极墨」独创配方,可惜此极品已经失传。

方于鲁有《方氏墨谱》六卷著作流传下来,列墨三百八十五式,计分国宝、国华、博古、法宝、洪宝等六类,《四家藏墨图录》则录有《文彩双鸳鸯》、《五岳藏书》等墨。

按照电视剧的墨色来看,墨为圆形而通体漆衣,加以髹彩,仅有大量涂金,没有铭文或填石绿,鸳鸯图案未施金碧朱蓝绛诸色,应该是仿造程君房款,也配得上皇后这个喜爱书法的高贵身份,但更暗示了皇后想要跟夫君恩爱的相思之情。

《后宫甄嬛传》考据有之,按照原着拍摄有之,但最有趣的,还是台词搭配道具的亮点。

譬如乔颂芝这个宫女在被晋为「答应」这个品秩的时候,在后宫位分虽低,却无人敢小觑,她端了盘果子给皇帝享用,甄嬛马上跳出来讽刺,一盘「酸葡萄」看在许多女人眼底,倒也别有意趣。

至于总是不时出现的「东阿阿胶」,本就不可能是时疫的方子,无论翻找哪一本中医专书,这东西都是给女人补血或老人补充胶质之用,但可参看电视剧最末的赞助厂商列表。

我也只能说: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对话,台词或许也是等价的交换。

还是感谢赞助厂商吧,有了阿胶的广告后盾,可能《后宫甄嬛传》才得以拍摄面世。

说来好玩,年世兰手下的两位太医江诚、江慎兄弟,其「瞎子摸象」的工夫还是不及温实初的。

请看下图,温太医要治疗沈眉庄的时疫,怎么在看这本八竿子打不着一块儿的《御用东阿阿胶练胶术》?

阿胶从第一集就不断扫过电视剧的特写镜头了啊,实初哥哥,到第廿三集要「练」也太晚了……

沈眉庄的扮演者斓曦长得秀丽,一双纤手也特别好看。

不过,这儿要看的不是美人或美女的玉手,而是她使用的痰盂,铜盘盛装秽物是宫廷常态,所以「肵俎」是铜制,这精致的痰盂套件同样如此,「黄白之物」装盛器皿也须使用黄色和白色,以表其秽与不洁。

《金史˙仪卫志》就有一段:「凡从物锣、唾盂、水罐等事并用银金饰。」

上面那件称为「唾壶」,下面的叫「铜盂」,上文所说的「银金饰」并非是使用真金白银,而是以黄铜来装饰制作。

在《后宫甄嬛传》还有不少惊喜,主要是那些小道具的使用上,整体水平远远高于任何此类电视剧。

好比温太医给沈眉庄把脉的道具:腕枕。

一般的「腕枕」用的是棉布缝制的小托枕,不会像这样有着青花瓷的装饰,枕侧有一钱眼,外圆内方,就算给后宫女子号脉用,也能显现出雍正时期青花瓷的制作特色及丰富多样性。

另外一个有趣之处,就在特写镜头里面,甄嬛被皇上表面申斥,独自在行宫的蓬莱洲等待天子对付年羹尧和敦亲王的情节中,她随身放在袖里握着的短剑

从下面的图样可以发现,这柄剑并非普通的演戏专用道具,而是在木柄与金工上使用了精细的雕工,还可以看到剑柄上面的宝石,在阳光下闪烁着异样的光彩。

个人不觉得那是价昂的玻璃种白翡翠,看图面应该仅仅是便宜的琉璃或玛瑙(后者可能性更大),不过短剑是否为匕首,要看剑头是否呈现半圆形,由于没有出鞘,也就不知道剑身的样式了。

但仍能观察得知,就连这小东西都不草草了事,细腻处可发现道具人员是花了不少工夫弄到这些东西的。

当然,最令人惊喜的不是那些小道具,或者可说是使我有些诧异,是因为看到了下图。

皇帝和莞嫔你侬我侬,不然就是在一起读书写字,这样的情节看多了,习惯就好。

但我还是不吐不快:男主角缺乏唐国强那样的帝王气势和文艺气息,多个雍正帝的扮演者对比下来,陈建斌的表演不能不说,真的使人看了就郁闷(而且很想揍死皇帝)。

可是画面的重点,在两人身后的挂轴。

两人背后的仿品,真迹在下图,雍正皇帝手书诗句,用典与押韵都在赞扬京城林木蓊郁之美,显得自然而不矫揉造作:

「古柯杰竖蔚新蕤,犹是春明绿里枝。 以暧北平徒木摧,可能重为记斯时。」落款记年为「丁未季夏月下瀚」(月夜写的)。

这是雍正四年(西元一七二七年)夏末(季夏,农历六月)的作品,然而在卅五集的时序应该是雍正三年多左右,否则年羹尧之死,或者敦亲王的败落,时间点上就有疑义了。

因为年羹尧死于雍正三年农历十二月(西元一七二六年一月),且以九十二条大罪被赐死,电视剧四十集人还没自裁,这幅字提早在卅五集的半年多以前便横空出世,就太奇怪了。

这幅雍正帝丁未(一七二七年)的书法立轴真品,O六年拍卖价大约是人民币五万多块(成交金额我忘记了),这样的墨色绢本立轴并不多,但雍正皇帝的毛笔字之好看,对照〈《后宫甄嬛传》观后感(十三)电视剧的少数错误(上):幽灵、简体、龙体、退烧、对联、银票、箭法、偷窥、文字狱〉几篇就会发现:电视剧的代笔仍远远不如。

无论如何,是谁临摹的也罢,能够在小处或背景加以深究其历史,或者关注角色人物之间的物事小细节,不也非常难得么?

※本文经原作者授权,未经允许请勿随意转载。本文作者部落格:http://betablog.udn.com/rosylovesyou/6961060。本文原标题:《后宫甄嬛传》观后感(卅九)有趣道具:梅、苍术、艾叶、鹦鹉、海棠、舌头、酸葡萄、痰盂、腕枕、短剑、雍正墨宝,因本报标题有字数限制,略加修正。

●作者Rosy,水瓶座,新北市。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