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迁徙公路服务区 鱼塭晒池造栖息湿地环境

鱼塭是台湾西南部沿海地带重要的经济命脉。图/农委会特生中心提供

如有机会走访台湾西部沿海,可能会发现各种大大小小形状不一的池子,镶嵌在一望无际的地景之中,那就是鱼塭。鱼塭是西南部沿海地带重要的经济命脉,许多人们依靠着这些池子过生活。但不只渔民们,鱼塭也造福了一群远道而来的娇客-候鸟们。经过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自2021年1月开始台湾西部鱼塭的鸟类调查,范围北由苗栗南至屏东,目前总共记录达200余种,并以候鸟的种类最多。

湿地的水位,是影响水鸟会不会来的重要关键。例如脚长的鹭鸶,以及会游泳的雁鸭,喜欢在水深高于约10-30公分的水域;另外一群短脚的鹬鸻类,则喜欢水位极低甚至是仅剩湿润土表的泥滩地。

渔民在冬季收成后常会将池水放干,利用冬季温暖的阳光曝晒池底,分解池底累积的有机质,也可以进行池底的消毒,为明年作准备。这个操作一般称为晒池,或者是台语所说的『拷池』。水位降低后,鱼塭提供了候鸟们绝佳的觅食地点,包括大家熟悉的黑面琵鹭,濒危的黑嘴鸥、半蹼鹬也都会造访鱼塭。收成后剩下的鱼虾及土中的底栖动物(如沙蚕、螺等)成了牠们饱餐一顿的佳肴。

台湾位于候鸟东亚-澳洲迁徙线上,近年来众多水鸟因自然湿地的开发与流失,导致数量大幅下降。面临湿地品质逐渐劣化下,晒池创造出类似泥滩湿地环境,提供水鸟可利用的替代栖地,俨然成为候鸟迁徙途中可以觅食及休息的休息站,仿佛国道来往的驾驶们的公路服务区。对鸟类有兴趣的朋友们,下次经过养殖区时,不妨找找有没有拷池中的池子,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