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十堰当年为啥没借二汽的“东风”,发展成为湖北第二大城市呢
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选址建设是从1953年就开始了的,出于当时国际形势的严峻,国家对二汽的选址非常慎重,第一阶段是从1953年至1956年,厂址先选在武汉,后又改在成都。第二阶段是从1958年至1960年,中央决定建在江南一带,汽车局研究确定落于湖南省境内。第三阶段是从1965年2月开始,至1966年10月为止,汽车局到湖南、四川、贵州、湖北、陕西五省踏勘,初步定在湖南省的沅陵、辰溪、泸溪,后来由于川汉铁路选线方案的变化,厂址又改选在湖北省郧县十堰地区。第二汽车制造厂后来为啥要选在鄂西北偏僻的十堰山区呢?因为备战的需要,中央初步确定二汽落户南方,因为一汽已经落户在北方。时任中南财经委员会副主任的李先念分管第二汽车制造厂项目。对于二汽的建设,李先念明确指出:第二汽车制造厂建设要由湖北省包建,要搞好。李先念点将并报中央同意,由时任湖北省委第一副书记的刘西尧任第二汽车制造厂建设筹委会主任。当时的第一机械工业部也倾向将第二汽车制造厂选址中南地区,并初定大致区域为武汉青山的长江之滨。
但非常不凑巧的是华中钢铁公司(后改名武汉钢铁公司)同样确定青山地区为建厂地址,两个大型企业在厂址的选择上“撞车”了。在新中国大力发展工业,汽车、建筑、军工等需要大量钢材的时代背景下,钢铁厂显得尤为重要,且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原材料范围更大,水陆交通要求更高。因此在选址问题上二汽没有争赢武钢,此后二汽又选定了建在武昌的东湖与沙湖之间,但有苏联专家认为,武汉有长江大桥,又有华中钢铁公司、锅炉厂、高速柴油机厂等大厂,目标太集中,提议另选厂址。出于当时的国际形势非常复杂,中央高度重视二汽的厂址选择,提出“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政策。武汉地处平原,长江穿城而过,交通条件便利,是敌人潜在的打击目标,缺乏建厂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至此,第二汽车制造厂在武汉设址方案被否。后来中间有多个省份的城市进行过选择,包括四川的成都和绵阳一带,还有郑州与西安,但湖北省没有放弃对第二汽车制造厂的争取。二汽在中途国际形势严峻的年代其筹建工作曾经停滞,1964年10月,中央决定建设川汉铁路(四川至武汉)。
1965年在湖北境内建设襄渝铁路,选址工作组便前往十堰至安康一带选址。当时,一机部提议将第二汽车制造厂置于确定修筑的襄渝铁路附近,中央同意第二汽车制造厂随川汉铁路线的变化而重新选址。根据可用地面积、铁路修建时间、抗震等级等因素,结合1966年襄渝铁路定线湖北,最终专家们得出结论:十堰到将军河一带可以建厂。就这样,1969年9月28日,二汽正式开始建设。1975年6月,正式命名为“东风牌”的第一辆两吨半越野车在鄂西北大山区里诞生了。东风二汽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期间,凭借其东风EQ140等车型,在国内卡车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EQ140车型在1978年问世后,迅速成为市场上畅销的车型之一,累计销量超过百万辆,占据了当时中国公路运输市场的三分之二。东风二汽成为当时国内运输业的中坚力量,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那时作为中国汽车城的十堰竟然有“东方底特律”之称,有人质疑十堰当年为啥没借二汽的“东风”,发展成为湖北第二大城市呢?因为十堰是典型的山城,没有发展大城市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