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鸥》姚明的等价交换之问

证券市场概念等价交换,这边的钱是借来的,代表未来的偿还能力;那边未来的回报很可能失败,是竹篮子里的水。双方都没有具体的产品,根本不可能等价交换。(图/资料照)

姚明经济学,讲到等价交换时,姚明问,等价了为什么还要交换?这是我教过的无数学生中的唯一颠覆性提问。我说,因为互相需要对方的产品,更因为交换可以得到额外的好处。那次我没有做深入的展开,其实姚明的提问已经质疑,传统教学视为圭臬的等价交换。

所谓等价交换,那就是交换双方得到的与付出的一致,不管是劳动时间,还是价值形态。如果只是满足双方对对方产品的需求,那么等价就自己生产,何必交换?既然交换就是为了得到额外的好处,那可以得到额外好处的交换一定不等价

譬如,我用鞋子换你的帽子,你帽子的报价与我生产鞋子的成本一样,那我就自己生产。比我的低,我才与你换,你也这么考虑,交换才能进行。可见,交换貌似发生在两个人之间,本质上却是各人自己得失的比较,因为双方都只是考虑交换是否比自己生产便宜,至于对方的付出与我无关,至少不重要。

等价交换只发生在已经成形的产品之间,否则,没有劳动或价值的凝结,就无法进行等价的比较,但实际上太多的交换都发生在现在与未来之间。正是因为是各人得失的比较,交换就能由现在延伸到未来,只要未来的所得大于现在的付出,人们就进行交换。未来的所得只是预期,作为商品还没有成形,没有劳动或价值的付出,这就无法与现在已经成形的付出进行等价交换。

譬如,买药品是现在付出与未来疗效的比较,学习是今天学费与明天职场竞争力比较,更不用说越来越多的远期期货交易等。一方是付出已有劳动含量或产品形态的货币,另一方则是没有物质形态在空中飘荡的「效果」以及投资回报,如此两者要等价交换,实在不亦难乎。更麻烦的还有证券市场炒概念,这边的钱是借来的,代表未来的偿还能力;那边未来的回报很可能失败,是竹篮子里的水。双方都没有具体的产品,根本不可能等价交换。还有很多小黄车之类的平台表面上是用车人与美团的交换,实际上美团才不在乎与你用车的交换,它们关注的是平台募集廉价资金协力厂商的交易。交换因此不仅跨时间,更在无法确认的多头之间。

深圳有个盐田港,当年包玉刚要用13亿买具有天然港口优势的小渔村,因为不符合深圳市政府15亿的预期价位,最后被李嘉诚用25亿买了下来。当年的深圳市政府很开心,比期望价位多了10亿,今天深圳市政府肠子都悔青啦,因为盐田港岂止是250亿,再加个零也不够。如果是等价交换,用5亿去买这个小渔村也嫌太多,因为它只是自然的水文地理,不包含任何人类劳动。所以包玉刚、李嘉诚要把它买了下来,就是因为他们进行的都是现在付出与未来所得的不等价交换。深圳市政府当年判断所以会与李嘉诚差距悬殊,不能不归咎于我们等价交换的教育局限,阻碍了对未来价格精准判断。

我的DBA学生从重庆的五星级宾馆,以很便宜的价格,买下来六台拆卸的电梯。他是做电梯维修的,用这台电梯作为配件,可赚利润10倍不止。按照等价交换的思路,那家五星级宾馆亏大啦,这样的交换不该发生。但如果按照各自所得所失的比较,这样的交换则是双方都各得其所。对于宾馆来说,不卖掉,占据场地影响正常经营亏损更大。它的得失权衡是只要卖掉,恢复经营场地的收益大于安装成本就行(这里尚不做沉没成本边际成本的考量),即便我学生报价再低也可以接受。我的学生只考量他的得失,也不关心宾馆当年安装电梯的付出。当然,我的学生所得肯定远远超过宾馆,但宾馆不仅不会说我的学生剥削了它,而且还要感谢他。因为它没有维修电梯的网络,配件卖得再贵与它无关;便宜地卖给我的学生,我的学生至少帮它将堆放电梯的场地清理了出来。

如果将等价交换看得天经地义,那么不等价交换就是不公平非正义,为了恢复公平正义,就不仅要不断地进行残酷斗争,还要放弃太多促进经济发展的交换,至少只能进行低估未来价值的交换。承受者谁?

作者大陆学者,授权中时新闻网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