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头蜂螫人频传!新北找专家开课教你怎么防

新北市动保处邀请虎头蜂专家安奎博士开课,教授预防蜂螫。(新北市动保处提供)

新北市动保处邀请虎头蜂专家安奎博士开课,教授预防蜂螫。(新北市动保处提供)

新北市动保处举办「新北市蜂螫事件教育宣导讲习及研商各机关处理蜂螫事项会议」,邀集25个公部门单位、17个辖内登山协会,听取国内研究虎头蜂专家安奎博士解说各蜂种习性,提供登山注意事项,包含遇到虎头蜂面对方式,以及如何预防虎头蜂螫人等实务经验。动保处表示,11月底前仍为虎头蜂活跃期,呼吁民众仍应避免行径郊区丛林。

安奎博士表示,台湾最为常见的虎头蜂第1名为黑腹虎头蜂,在山野地区的高大树枝上筑巢,蜂巢出入口有2至3个,当蜂巢受到强烈侵扰、振动后,短时间内可出动大量的攻击蜂,追击距离可以达100公尺,也是螫人死伤最多的一种 。

中华大虎头蜂又称土蜂,螫人死伤机率排名第2,在山野荒僻地区的地下筑巢,蜂巢在地下视野有限,出入口通常只有一个,人的脚步声会侵扰牠们,接近蜂巢2至5公尺就可能被攻击,追击距离约有50公尺,其螫针会留在皮肤,在深山地区被螫伤,应尽快用纸片或镊子去除螫针,才不会在体内持续放毒。

另常见黄脚虎头蜂栖息在山野地区,在视野广阔的高大树枝上筑巢,螫人死伤机率排名第3,追击距离有50至100公尺。

都会区中为黄腰虎头蜂最常见,会在校园、公园、住宅区筑巢,追击距离约有30公尺,其筑巢可到篮球大小。

安奎博士说,任何蜂类只要不要碰触或攻击蜂巢,牠们就不会群起而攻,虎头蜂基本上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虎头蜂攻击行为与「敌害」间反应是互动的,而且瞬息万变,所以遇到虎头蜂攻击,没有「百分之百有效」的预防方法,但按建议的原则临机应变,则可以减少伤亡。

此外,虎头蜂靠近,人的本能反应是突然尖叫、急速摇头躲避,或用手及衣物拍打等,这些行为会让虎头蜂认为是「敌害」,立即变成为攻击蜂,像是随风飘动的黑色头发、急速眨动的眼睛、害怕惊叫的嘴、紧张喘气的鼻子、拍打虎头蜂的手,这些快速动作都会惹恼牠们,遭受攻击。

若遇1、2只虎头蜂「飞近身边」须保持镇静、屏住呼吸,采集蜂查觉没有食物就会自动离去,民众只要保持警觉即可;若围绕着头部打转虎头蜂越来越多,表示虎头蜂巢在附近,蜂群在警戒状态,在还没全面攻击之前,朝虎头蜂飞来的反向或上风,沉稳大步离开现场。

安奎博士提醒,不要进入较深草丛或无人迹的小径,登山活动尽量穿戴表面光滑、浅色长袖衣裤及帽子、运动鞋,深色、表面粗糙的衣物,是蜂类比较喜好攻击目标,也应避免使用有香气物品,以免招来蜂类。一旦被螫,蜂群发出强烈警报费洛蒙,召来同伴攻击,应要要保持冷静,看清楚逃跑路径,以免摔伤、跌落小溪或山谷,人多时,从不同方向跑开,以分散虎头蜂的攻击。

动保处表示,为在捕蜂过程确保人员安全,动保处进行业务分工,包含消防局接获通报时须设前进指挥所,将发生点、民众资讯提供捕蜂人员立即前往,并告知警察局、公所进行现场出入口封锁、设告示牌,进行管制。

捕蜂作业为高危险业务,委由专业厂商整合捕蜂技术及人力资源,并于契约书中规范每年需办理捕蜂人员专业深度训练,兼顾捕蜂作业的安全性及确实性,委外厂商须提具专业教育训练报告及相关劳检证明,执行捕蜂作业需加强职业安全危害检查事项,谨慎处理蜂巢通报案件,确实移除蜂巢并带走,避免衍伸蜂残留导致居民人身安全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