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意图弄被四岁儿一句话吐槽 妈妈就是忍不住会焦虑啦!

▲四岁小儿一句话照见妈妈心的不安(图/视觉中国CFP,下同)

作者:洪美铃摘自:宝瓶文化 《还是喜欢当妈妈:心理师妈妈的内心戏》

●精选书摘

一早,老三到处找他的铅笔盒,每隔一两分钟就跑来问我同一句话:「我的铅笔盒呢?我的铅笔盒呢?我昨天明明放桌子上啊!我的铅笔盒呢?」天啊!日复一日忙乱的早晨,可没准备加上「找铅笔盒」的新任务。手边忙着,嘴上念他:「我不知道。谁叫你乱丢?自己去找,书包翻一下……」找不到又来,我只好再说:「吼!去游戏区看看有没有啦!」不成又来,我回:「妈妈怎么会知道在哪?房间找一下!」就这样,折腾了好一会儿。哥哥们倒是觉得有趣,当成游戏一样,妈妈指令一出,老大就呼叫老二妹妹支援。一群小孩冲过来冲过去,快转来看应该很有趣,像是名为《铅笔盒躲猫猫》的舞台剧。游戏稍微冲淡了老三的懊恼。可是直到要出门上学了,还是没找着,他哇哇哭了,叫着:「老师说要带铅笔盒,我没带就不能去了!」我下意识地接话,说:「那是哥哥一定要带,小班不用啦!」「要带啦!如果小班不用带铅笔盒,那为什么妹妹……小班,她没有,妳还要帮她准备?」他虽然正在哭闹,却还有清楚的脑袋回我。有对照,有比较,有假设,有质疑──对一个四岁半的孩子而言,这算是相当高级的辩论运作了吧!身为妈妈,尽管觉得自己的权威感和生活的便利性被阻挠了,还是不得不佩服与接受他的认知系统运作得相当不错,在情绪哭闹的状态下,可以用这样一句话堵住妈妈,逼着我去正视自己总是想要「糊弄带过」的意图。因为堵住,才逼着我停下来,然后发现自己的糊弄,是为了惯性地追时间与逃开麻烦事。

*看见自己的焦急「禅宗二祖」慧可昔日向达摩祖师求法时,说:「我心不安。」达摩祖师说:「你把心拿来,我帮你安。」慧可答:「心在哪里?我找不到。」达摩祖师则应:「你的心,我已经帮你安了。」我的四岁小儿,倒是照见了我心的不安。心看不见、也找不到,但可察觉到自己的不安处,也就是找到我那习性中容易着急的心了。每个人的习性不同,在意的点也不一样,有些人在意整洁,有些人对于失误、疏漏无法放过。对我来说,「时间」就是我的罩门,就像《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猛看表的兔子,总是喊着:「来不及了!来不及了!」这次,当孩子对谨遵师命的焦虑,撞上我对准时的焦虑,鬼打墙只是刚好而已。接住这些发现后,一笑置之,我才开始分辨自己到底在急什么、逃什么:害怕孩子哭闹不休?害怕孩子无限上纲地拒绝上学?害怕耗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害怕……。然而,当我陷在自己的习性与害怕中,哪有多余的空间处理孩子的习性与害怕?而且说实话,我努力安抚的只是自己满满的害怕与不安,又与眼前的娃儿何干呢?

●●●●先把我的部分看完放旁边,才能空出自己的心来面对老三,去回应他心中的不安。我一个字一个字慢慢说:「我知道你怕老师骂。不怕,妈妈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如果你不哭,好好告诉老师,老师也会明白。」见他冷静了点,我更缓慢、更坚定,一字一句地说:「我─们─现─在─要─上─学─了,铅─笔─盒─回─来─再─找。你听懂了吗?」只问听懂了没,不是问好不好,是为了「强迫选择」,他只能点头和回答「懂」。老三点点头,牵起我的手出门了。还好,只多花了四分钟。(唉!抬头看时钟,表示我又切回去追时间的我了……)

*留一份宽容,给自己,也给孩子「若孩子还是持续哭闹呢?」朋友问。我的心机重,要不糊弄地达到目的,方法还很多,应对这些孩子们堪称足够。如果自己可以不着急了,就持续而坚定地复述同一句话。孩子若始终不买单,也许他在意的点就不是老师了。虽然还是猜不到他的心想要些什么,但至少会清楚孩子此时的内在就如同我们被不安充塞一样,混乱,无法言说。我们就先腾空自己的心吧!接着,抱抱他,话不用多,短短回应一句「妈妈知道你不开心」就好。不需在语言上着墨或预告自己要怎么做。在孩子情绪暂缓时,直接牵起他的手,以行动来引导他离开胶着。这是一种直接面对孩子的姿态,而他将会在等待与连结的行动中,体验到如何渐渐安稳下来。只是,当个聪明机伶的妈妈容易,要成为自在、真实的妈妈却非常困难。尤其孩子一年一年长出了自己的个性,我猜错或解读错误的次数,有时比猜对还多。方法和技巧可以透过学习变得熟练,但最困难的是,遇到状况时,如何提醒自己从资料库中把它们提取出来?我那满载着习性与焦虑的心啊!如何能不顺着自己的习性而走?是否能够停下来,去消化或框住自己的不安?是否能在心中腾出空间,接纳孩子的状态?也许当我做到了,才是真正的「绰绰有余」。

小孩剧场〈脑袋破洞〉妹妹问老三:「你记得老师说明天要穿短袖运动服吗?」老三:「不记得,因为我的脑袋破个洞啊!怎么会记得?」这种比喻亏你说得如此自然!

老大在旁边整理乱七八糟的书包,喜孜孜地笑着叫我:「妈妈,你看,我找到了,都忘记我有这四个擦布!」你的快乐建筑在妈妈的虚脱上。

老三对妹妹说:「妳看,哥哥的脑袋也破洞。」这倒是真的……

妹妹:「他是没有脑袋吧!」

★本文经宝瓶文化授权,摘自《还是喜欢当妈妈:心理师妈妈的内心戏》★她,是心理师,职业妇女,也是两对双胞胎的妈!心理师妈妈理性、柔软兼具的独白与内省,给所有妈妈一份不完美的勇气。

您有满腹妈妈经、爸爸经想大声说出来吗?《ETtoday新闻云》亲子版欢迎您来分享育儿心得,灌溉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来稿请寄「parenting@ettoday.net.tw」,并请注明「个人简介」。本报保留筛选、修改权限,文章登出不另行通知,不便之处敬请见谅。

★更多孕儿婆媳、婚姻相关话题(报喜文、集气文、抱怨文等),欢迎加入「欧腻的育儿妈妈经~姐就是要碎碎念脸书社团一起交流讨论,也欢迎大家秀出任何宝宝照、怀孕照、个人美照跟脸友分享。

版权声明:图片为版权照片,由CFP视觉中国供《ETtoday新闻云》专用,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CFP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图片为版权照片,达志影像供《ETtoday新闻云》专用,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达志影像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