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掉的籃球別再丟垃圾車!「二次運球」用綠色設計賦予球類新生命

「Double Dribble二次运球」利用废弃球类制作包袋、盆栽等商品,重新赋予球类新生命。图为二次运球创办人之一林敬家。 图/张皓婷摄影

学校体育课使用的篮球、排球,一旦磨损、失去弹性后,接下来会被送往哪里呢?事实上,它们的命运经常是直接进到垃圾场,无法回收。换言之,台湾每年球场只要汰换老旧球类,就会产生大量废弃物,但热爱篮球运动的「Double Dribble二次运球」(简称二次运球)团队,透过设计专业,赋予这些退役球类新生命。

「二次运球」是篮球规则中的一种犯规动作,持球者运球时,在敌队队员触碰到球以前,将球用双手抓住后,再进行第二次运球。原本球场上的违例禁忌,摇身一变成了品牌名称,仿佛也象征品牌运用创意,让废弃球类有第二次机会重回世人眼前。

「绿色设计」是什么?他们为球类建立一套回收系统

废弃物再利用的品牌百花齐放,但二次运球是台湾罕见运用淘汰球类作为产品主要原料的品牌,他们将球与包袋、手机壳、盆栽、灯具等结合,开创一条有别于其他新创团队的永续道路。品牌创办人之一的林敬家坦言,会挑选如此特殊的材料,单纯是因为团队3位创办人在学生时期都热爱打篮球。

而3人除了有篮球这项共同兴趣,也同样来自东海大学工业设计系,林敬家回忆,第一次接触到永续与产品结合的概念,是在学校课程学习到「绿色设计」后,因而开始思考,在一般工厂大量生产的商品之外,产品设计还有哪些不同的可能性。

所谓绿色设计,指的是在环境友善的前提下,设计师必须在产品设计阶段,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对生态的影响考虑其中,有系统地打造永续产品,某种程度而言,也是传统工业设计重视「量产」下的反思。林敬家补充,只要与环境永续有关、实质上能降低碳排放,或让大众正视环境问题,其实都算是广义的绿色设计。

林敬家也点出二次运球的特别之处,「我们现在做的东西不只是台面上呈现的再制品项,其实后面还有一个球类的回收系统。」从收集、处理、球体解构、商品设计、上架流通,再到社会回馈,二次运球发展出一套新型态的球类回收运作模式。2018年至今,他们已回收了4、5千颗从球场上淘汰的球,其中又以篮球为大宗。

林敬家分享,团队不只将球类再制成商品,同时也建立一套球类回收系统。 图/张皓婷摄影

瞄准爱运动的消费者,却不刻意宣导环保观念

不过永续与商业之间要取得平衡并不容易,林敬家坦言,品牌创立初期,的确是瞄准绿色设计出发,「但我们希望永续跟环保的呈现,不要感觉那么严肃。」希望产品保有环保的核心思想,却不想让品牌定位过于死板,因此将最喜欢的「运动」融入其中。

有别于其他倡议环保或环境议题的团队,他们的消费者本身拥有较高的环保意识,二次运球则是锁定「运动人」为客群,透过街头运动风、旧球散发的回忆感,吸引对运动有兴趣的人关注,从而让永续概念也进入运动圈的同温层。

林敬家也直言,「我们一直都不是跟大家强调永续,而是讲运动和回忆,只不过刚好这个再利用材料做的东西是环境友善的。」

产品原料几乎不用钱?废弃球类都从哪里来?

二次运球的原物料多半来自全台校园每年淘汰的运动器材,林敬家透露,学校每年在学期初或学期末,都会大批淘汰体育器材,也因此可以取得稳定大量的球,而第一间向他们递出橄榄枝的学校,正是他们的母校东海大学。

林敬家推测,或许是决定创业前期,团队获得教育部青年发展署「大专毕业生创业服务计划」(U-start)的补助,这个身分让校方对他们的信任度大增,因此后续向其他学校提出收废弃球类的企划,更容易说服校方无偿提供。

除了校园,球类工厂与运动用品店内的展示品,也是二次运球的原物料供应商,而开设实体门市后,也有更多民众会将家中用不到的球类带到店面回收。

二次运球的商品具有强烈的街头运动风格,吸引不少运动爱好者的目光。 图/张皓婷摄影

人工处理、工厂生产成本高,全因回收材料1缺点

虽然二次运球看似无本生意,但林敬家说,人工处理的过程才是耗费许多成本的环节。

首先,要先收集球类,接着将每颗球确实清洁与分类,再根据球况决定要裁切或整颗充饱气储存。她进一步解释,整颗球可以制作成盆栽,而裁切后的皮革则可以运用在钥匙圈、包袋或手机壳等产品上。

除了人力成本,生产成本也是一大难题。二次运球草创时期的第一批商品,全部都是团队成员手工制作,随着商品数量增加,他们转而寻求跟在地工厂合作,但令他们困扰的是,如何找到合适的工厂量产商品,以压低成本。

由于回收材料的厚薄度、弹性不一,品质不稳定,还需要配合手工处理,无法全交由机器生产,对工厂而言是个麻烦的材料,因此即便他们透过朋友牵线,联系上处理皮革或缝制包袋的工厂,仍花了很多时间一一测试不同机台的良率,才找到最适合的生产线,回忆起这段过程,林敬家也说,「现在讲起来都觉得很顺利、很幸运,但那时候觉得好痛苦喔!」

至于为何工厂最后愿意与二次运球配合,林敬家笑说,他们确实花了很多力气与厂商来回沟通,而工厂老板可能也不确定这群毛头小子究竟在做什么,「其实老板们人都很好,会想要帮小朋友的忙,他们可能觉得很麻烦,但或许也是一个新的尝试吧!」

废弃球类的品质不一,不如全新材料容易制成商品,因此二次运球初期花费许多心力寻找合作工厂。 图/张皓婷摄影

将再制触角伸进衣服、鞋类品牌,更计划前进海外

二次运球创立已满5年,2021年更大胆进驻松山文创园区,开设第一间实体店,突破以往只在线上贩卖和店家寄售的经营模式,虽然林敬家苦笑说疫情期间的营收真的很惨,但开一间实体店面一直都是团队的计划之一。

她分享,品牌成立第2年,二次运球到高雄驳二开设为期3个月左右的快闪店,发现让消费者实际看见产品,有助带动销售成绩,这为他们的开店梦打了一剂强心针。她也强调,政府给的资源不只金钱补助,像驳二这种提供给新创团队的空间出租计划,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次运球现在不只有稳定的原物料来源、合作工厂,还有足以支撑品牌运作的资金,也获得很多商业合作机会,像是赛季期间与HBL、UBA球队合作,将球队提供的废弃篮球再制成联名周边商品或纪念品,或是与来自法国的运动用品店迪卡侬携手,推出回收再制球袋,近期更与Patagonia、Palladium等品牌合作,将废弃物再利用的经验,运用在雨衣与鞋子上。

虽然品牌名称是二次运球,打造的是具备台湾在地运动文化的产品,不过林敬家表示,团队很希望可以延伸再制品项的种类,多做尝试,而不要只局限于球类,同时也期待有机会将触角伸进香港、美国等对篮球文化充满热忱的地方,不过林敬家认为,在此之前,他们还需要设计出更大型、更多元的商品才行。

Take action!加入《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