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头鹭秋季南迁 国家生技研究园区喜迎娇客

国家生技研究园区因自然环境复育有成,去年开始有大量的黄头鹭过境,更因黄头鹭在园区生态池上「盘旋」盛况爆红。(中研院提供/李侑珊台北传真)

国家生技研究园区因自然环境复育有成,去年开始有大量的黄头鹭过境,更因黄头鹭在园区生态池上「盘旋」盛况爆红。今年受气候影响,已提早于8月底抵达园区,并在中秋节前后达到最高峰,已有数百只于生态池休憩。邻近居民与园区同仁目睹鸟群盘旋飞行并变换队形,纷纷直呼超幸运。

国家生技研究园区环境教育中心表示,去年黄头鹭过境时,依据电脑概算,大约同时有近2000只的黄头鹭在生态池盘旋。今年因保留生态池水面的水生植物,增加生物栖息空间,加上园区湿地复育后,动植物生态资源日益丰富,预期来过境休憩的黄头鹭可望再创新高。

黄头鹭身长约50公分,有国际性迁徙习性,每到秋季会陆续从北方远道而来避冬,由台湾北部往南飞行,每年皆吸引许多爱鸟人士专程赏鸟,在中秋节前后是最佳观赏时机。另外,黄头鹭一般栖息在水库、竹林等富有自然生态的地区,沿着溪流跟河谷、河床飞行。

国家生技研究园区环境教育中心提到,国家生技研究园区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人工开凿的滞洪池可追溯至18、19 世纪时,为发展农耕而开辟的三重埔埤,如今成为众多浅山与湿地生物的栖息地。

国家生技研究园区环境教育中心指出,为重现古三重埔埤的昔日风光,园区在设计之初,便维持友善生物的原则,进行湿地复育,包含:解构原有水泥滞洪池、扩大湿地范围等,营造多样化生物生存环境,也让远道而来的黄头鹭来园区休息觅食,成为难得一见的景观。

中研院生态技术咨询专家,植物暨微生物学研究所退休研究员陈宗宪说,国家生技研究园区丰富的生态资源,也是大众环境教育的基础材料,包含台北树蛙、穿山甲、各种原生浅山动植物以及候鸟等。

陈宗宪说,曾有爱鸟人士为了捕捉画面而破坏生态池旁的植物,特别提醒民众不要为了取得更佳画面而破坏原有环境,此外,拍摄时也不要使用闪光灯,或以脚架占位,避免干扰生态及影响其他赏鸟民众。

中研院生医转译研究中心主任吴汉忠表示,国家生技研究园区为国内第一个跨产官学研共同进驻的国家级生医研究生态园区,在开发与生态保育兼筹并顾之前提下,园区将广达25.31公顷土地依「最小开发、维护最大生态」之原则,划设14.19公顷的原有次生林为生态保留区,不作任何开发,并规划4公顷人工湿地复育区,拥有丰富生态资源。近年也特别强调「生技、生态、生命」三生并行,让生技与生态能够共存共荣、永续发展。

国家生技研究园区环境教育中心特别设置展示空间,说明园区的生态规划构想、分区使用原理、生态理念的实践及落实、人工湿地的建置及复育、原生植被复育方法及进程等,透过展示及环教分案推广浅山生态与保育,欢迎民众赏鸟之余预约前往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