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超特斯拉,问界取代理想,一季度新能源车企又大洗牌了

最近,根据乘联会最新发布的车企3月零售销量排名,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仍“动荡”不断。

首先,最惹人瞩目的,无疑是吉利凭借一季度13.75万的销量首次超越了特斯拉,挤上了亚军之位,紧随比亚迪之后。

其次,去年一季度,仅有比亚迪和特斯拉两家的销量能达到六位数;而到了今年一季度,已经由2家扩展至5家,而且2/3/4名之间咬得非常紧。

这背后不仅证明了中国品牌在新能源车市场上的突飞猛进,也从另一个侧面勾勒出如今市场竞争有多么“卷”。

再者,最让人“惧怕”的,无疑是被“华为赋能”之后,销量同比大增600%,并且一举超越了理想汽车的赛力斯。

跟去年一季度相比,蔚来、哪吒、华晨宝马如今都已掉出前十,取而代之的,除了凭借问界系列大爆单的赛力斯,还有长城和奇瑞两家后来居上的老牌车企。

这其中固然有人得意,也有人失意。但最关键的,是这份一季度的成绩单,将让今年剩下时间里,市场竞争的剧烈程度再次加剧……

(1)座次重排,有人失意有人得意

被中国品牌“围剿”的特斯拉,终于开始显露疲态。

虽然3月特斯拉中国取得了89064辆,同比增47.5%的好成绩,但仍难掩其今年一季度无论在全球范围还是中国市场上显露的“颓势”。

今年1至3月特斯拉全球共交付38.68万辆,创过去5个季度的新低。这一销量甚至令其美股一度重挫近7%。

在中国市场上,特斯拉一季度销量同比下跌了3.6%。虽然整体销量看似变化不大,但市场份额已去年同期的10.5%,下滑至7.5%。

取而代之的,以13.7万辆的成绩拿下亚军的吉利,其市场份额也由去年同期的4.5%涨至7.8%,涨势喜人。

插混车型一季度同比1152%的大幅增长,是吉利超越特斯拉的关键所在;同时全新极氪001上市首月大定破30000辆的优异表现,更进一步助推吉利今年一季度新能源车渗透率的持续走高。

除了吉利之外,长安今年一季度的12.88万辆的新能源车销量也紧紧贴着特斯拉,相信接下来也有很大概率迎头赶上。

在功夫汽车看来,吉利和长安之所以都能取得同比三位数的增幅,很大一个原因都是它们旗下的几大新能源子品牌都已步入稳步上升的阶段,形成了“军团作战”的协同效应。

为此,当赛力斯旗下的问界以“黑马”姿态挤进第6位之后,行业也愈发感受到“华为赋能”所带来的惊人后助力。

而今年一季度问界以2000多辆的优势超越了理想汽车,成为了眼下新势力销量N0.1。

相信在MEGA失利之后,理想将更看重接下来的L6上市,事关这将直接决定接下来理想能否从问界手里夺回新势力销冠宝座的关键。

(2)比亚迪“慢”下来之后,格局持续动荡?

作为目前新能源市场上的“一哥”,比亚迪今年一季度仍然以绝对性的优势领先着市场。一季度以58.6万辆的销量占据着整体市场33.1%的份额。

不过,跟身后的其他竞争对手相比,比亚迪的增长速度显然“慢”了下来,一季度同比增速仅为15.2%。而像吉利、长安、长城、奇瑞这几家都以三位数的增长在加速追赶。

对于今年目标要在去年302万辆基础上再增长20%的比亚迪来说,接下来的三个季度只有进一步提速,才有可能完成目标。

乘联会指出,随着自主车企在新能源路线上的多线并举,市场基盘持续扩大,批发销量踏入“万辆俱乐部的”车企也越来越多。

数据显示,3月里这俱乐部里的成员已达到13家(环比增加4家,同比增加2家),占新能源乘用车总量86.7%。

这也意味着,已拥有300万辆庞大体量的比亚迪,接下来面对的竞争将愈发激烈,势必要采用更激进的产品和价格策略才能稳住两位数的增长。

事实上,在小米汽车正式入局之后,加上华为“四界”的持续发力,可以预见,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又将再度被重塑。

一季度过去之后,我们似乎又嗅到行业新一轮价格战即将打响的的“火药味”。

4月刚开始,表面上宣布涨价的特斯拉,实则在中国市场上首次推出了“0息金融政策”。

现在中国消费者相当于付完首付8万、上牌费120元、保险费6000元左右,就可以开上Model Y(参数丨图片)入门版。

这背后的意味不言而喻,面对小米的狙击,相信特斯拉将拿出更多的“工具”来应战。

而此次跌出前十榜单的蔚来和小鹏,都在火热地筹划第二品牌,试图推出更廉价的车型来抢占市场份额。

好比2天前发布了20-F年报的蔚来汽车,在对即将到来的第二子品牌“乐道”的描述中,提及品牌定价时就说到:“为了保持竞争力,我们可能必须调整定价,而这可能直接导致我们的利润水平缩水,并对我们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换言之,乐道品牌的定价,蔚来将“破釜沉舟”了。

(3)功夫拍案

3月车市销量,可以说又是中国品牌车企的又一高光时刻。

在中国品牌份额首次接近六成之时,它们的新能源车渗透率更首次达到63.3%。

虽然比亚迪的销售表现仍一骑绝尘,但其身后也已经有3家中国品牌迈入了“十万俱乐部”,一支由中国品牌构成的“第一梯队”阵营也逐渐成型。

由此看来,刚刚入局的小米汽车,尽管手握几万订单,但要真正挤进“头部”的难度事实上也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