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袁隆平院士
我们这一代人,大约从出生起都没有试过挨饿的滋味。
可能有人会反驳,自己的爱豆减肥,一个月都没见过米。
但你知道故意减肥跟没有办法吃饱的区别吗?前者是随时可以停下来的,真受不了还能随时吃点别的来补充英语,但后者,常年累月,一眼望不到头的饥饿,都不知道哪天是个头,那种无力的匮乏感,都能隔着语言和文化背景传递出去,不然莫大师怎么会被炸药奖看上?
小时候我看过很多描写六七十年代匮乏年代的小说,也看过很多描写民国时候上海滩风花雪月的小说,以致于产生了一种错觉:民国时候的生活还要好过困难时期。
等到后来明白道理才知道,民国时期知识被垄断了,普通人获得文化的成本非常高,只要拥有一点文化,自然就能高人一等,高人一等的人可能会落魄,但很难窘迫到饿死的地步,即便真的到了那一步,他便属于整个文人阶层里的残次品,根本不可能有什么流传度高的作品传世。
新中国有相当长时间不富裕,口粮紧缺,于是国家采取了一种压缩配给的方式,设法让绝大多数人能够勉强活下去。
当时的平均思想、集体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所以无论是自命不凡的知识分子,还是普通民众,都出于同样的匮乏中。
解放后的全民扫盲运动让知识变得没那么稀缺,但很多人获得知识的途径是看前人写的书,书上那种属于文化人的优越感,以及中国几千年尊重知识的传统,让许多爱多想的人感觉格外不适应。
所以后来伤痕文学、河殇派一度十分盛行,很多人都觉得有问题,但大部分其实是很难说出来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解决十几亿中国人吃饭问题是个相当系统化的工程,粮食高产丰收背后有太多东西了。
但凡是个种田的人都知道:土地、种子、灌溉、化肥、农药缺一不可。
毛爷爷时代全中国开始大规模开荒、靠着人拉肩扛兴修水利工程,让大量的旱地变成了水浇地,整体耕地面积大幅攀升。
70年代中后期,中国化肥行业出现井喷式增长,连带着粮食产量也节节攀升。
上图是我在网络上找到的一张图。
当然,一说到农药化肥,肯定就会有一堆环保大神跳出来反驳,义正言辞的的指出农药化肥是如何不健康。
世界上的事总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你要养活十几亿人,让大家不仅吃得饱还得吃的好,受自然条件制约,中国的可耕种面积还不及隔壁印度,看看中下层的印度人,到现在还处于半饥饿状态中,就这样,为了满足上层地主老爷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量粮食还得对外出口。
当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当然要追求更好,更健康的生态农产品,但第一要紧的事难道不是要保证十几亿中国人手中有粮?
昨天袁隆平院士逝世,享年91岁。
网络上一篇哀悼声里,也夹杂着许多莫名其妙的声音,有两位话说得非常难听的网友已经被行政拘留了,但还有一些,话说得没那么难听,比较理中客式的责怪大家不该过分拔高袁院士。
我前面写了一大堆,其实也是想说明,养活十几亿中国人不是仅靠一个袁隆平院士就能解决的了。
他不能解决开荒、修水利、生产大量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的问题。
哪怕就是在育种上,中国的杂交水稻之所以高产,被广为推广,也不可能仅仅是袁先生一人的功劳。
正如大禹治水,你大可以痛骂大禹不过如此,治水的是广大群众,还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凭什么把功劳放在一个人身上?
杂交水稻跟青蒿素一样,是特殊历史时期,一群人群策群力的结果。但诺贝尔奖奖给了屠坳坳,你觉得她不配吗?其实用青蒿也是古医书里的想法,但为什么那么多人里,就她做出了成绩?
同理袁隆平院士,当时许多人都在搞杂交水稻技术,还有人比袁先生更早出成绩,在论功劳的时候,大多数人认为袁先生功劳最大,因为他是这个项目的学术带头人。
杂交水稻和青蒿素一样,对整个世界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青蒿素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杂交水稻养活了更多的人。
我认同功劳属于集体,功劳属于时代的说法,但我也认同那些不负时代,克服困难,勇于实践的带头人。
一些人吃得饱饱的,键盘一敲,愤世嫉俗又自命不凡的想法都冒出来了,总想着出来主持公道,便把矛头对准了袁院士。
因为当时我刚好当时短线操作了一下这只股票,所以印象特别深刻。
当时总在媒体上看到袁隆平先生的消息,我对农业不太熟悉,一直以来还以为中国的种业早就走在世界前列了。
因为大北农的事,特地跑去搜了一下关于种业方面的知识。
不搜不知道,一搜吓一跳,原来中国的种子行业除了少数几个品种以外,大部分都攥在外国企业的手中,特别是几家大的美国企业。
少有的几个还算能独立自主的种子品种里其中一个就是杂交水稻。
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里再三强调要结局种子安全问题,种源“卡脖子”问题已经严重到了国家最高经济工作会议里不得不一再强调。
为什么大北农闹出来玉米间谍的新闻?因为我国本土玉米种子跟国外同行一比起来,实在相差太大,按照业内的说法,差不多有二三十年的差距。
假如没有袁隆平带头搞出来的杂交水稻技术,到时候连我们的主粮水稻种子都卡在外国人手上,你觉得打起经济战来,那些一肚子坏水的外国人干不出中国春秋时都干过的老戏码?用有问题的种子打击基础农业?
到时候全世界的资本家们联合起来,疯狂的抬高农作物的价格,就问问饿着肚子的你还有没有力气敲着键盘挑三拣四?
中国两种主粮:小麦和大米种子,现在基本都能自给,但据说已经有些地方开始试种国外的小麦种子,效果不错。
难道看到这里,还能心安理得的看不起袁隆平院士?
农业本来就是个不赚钱,辛苦行当。
隆平高科并非是袁院士的产业,即便真的是,那又如何呢?
为了鼓励中国种业自主,我作为一个资深韭菜,真的愿意在资本市场上为解决问题的人发红包。
为什么整个农业板块,就一个袁隆平先生被老百姓们所熟悉?因为一代人对饥饿的记忆太深刻了,大家总希望有人踩着五彩祥云从天而降,神奇的解决所有问题。
你对每个人解释,大禹治水功劳不在大禹,杂交水稻功劳不在袁隆平,老百姓吃饱肚子不在杂交水稻,这有意义吗?
因为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普通人连静下心来老老实实的研究一遍六位数的发财代码都没耐心,你让他在一大片田里,无数个稻穗里选一个有可能的方向,那不是要了亲命?
既然你做不到,就对那些做到的人多点尊敬,有何不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袁隆平死后哀荣能激励那些有能力,有耐心的后来者在卡脖子行业里砥砺前行,这有什么不好呢?
你们非要较真,就为了显得自己格外清醒?你倒是有本事,哪怕是到孟都山去,把帝国主义的核心机密偷过来啊,我也服了你是条好汉。
这几天深圳天气很热,大太阳底下,出一次门几乎就废了半条命,我还算是年富力强吧,想想看,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常年在高温高湿的稻田里搞研究,难道人家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吗?
以他当时的身份地位,在空调房里被一大群人伺候着,风吹不着雨淋不着,有大笔国家津贴拿着,何至于下田摔倒,最终搞垮了身体因此离世呢?
假如客观的评价袁隆平院士的贡献,说他以一己之力养活了中国人,这当然是太夸张了。
但袁隆平院士几十年如一日奋斗在精英们看来很LOW的农业里,这种执着的精神,难道不值得人尊敬吗?
正是无数个有名的、无名的袁隆平院士,勠力同心,不停的攻克那些压在吃货头上的生产力大山,才让键盘前的我们能吃饱吃好。
很多人一天到晚各种挑剔,其实真就是吃太饱撑得。
袁老爷子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