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新一年厦马,奔跑在末尾的他们

新华社厦门1月6日电 记者手记:新一年厦马,奔跑在末尾的他们  新华社记者李昊泽  1月5日,又一届厦门马拉松赛(简称厦马)开跑,终点处的冠军自然不缺鲜花与欢呼,而在数万名跑者末尾的收容车上,记者见到了一些鲜有人知的勇士。

“挑战”

待浩浩荡荡的队伍跑过,收容车从距离起点约5公里处出发,前行不过一两公里,车门打开,上来一位纤瘦的小伙子。  落座后,他显得很失落。“有点伤心,这是我第一次参加马拉松比赛,昨天刚考完试就从合肥飞过来了,没想到上了收容车。但没办法,应该是肌腱炎复发了,左腿疼得厉害。”  小伙子叫王宇翔,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的大二学生。“大学体育课要求跑步打卡,跑着跑着就喜欢上了,但从来没挑战过长距离,日常训练距离基本在8公里左右。”  “那以后还会想参加马拉松比赛吗?”记者问。  王宇翔没有立刻回答,只低头嘟哝,“下周还有一门考试,考完就有时间了,每周加训跑6次,先把短距离练好,把训练量积累上去,打好底子……”  抬头看向车窗外的赛道,王宇翔终于回答了问题:“肯定会再挑战马拉松!我想练好,争取下次参赛能跑出满意的成绩。”

“极限”

驶过10公里指示牌不远,收容车再次停下,车门打开,走上来一位老人。  他叫郑承端,一头雪白短发,身形利落,但左侧脸颊上带着明显的淤青和血丝。  “您受伤了?”  “刚才转弯没注意,摔了一跤。”意料之外的小事故让郑承端不得不提前“完赛”,但他显得很满足。“没关系!为了参加马拉松,我一直坚持锻炼,现在身体很好,依旧能吃能睡,也没得老年病。”  开始一项运动,多大年纪算晚?  “2003年第一届厦马是我第一次参赛,当时我67岁,到今年我已经参加23届了,坚持跑了20多年!”  跑马,多大岁数是极限?  “我今年89岁,下次参赛就是90周岁了。”听得出来,郑承端决心明年要把“极限”再往上提一提。

“顽强”

时过正午,收容车送走一批选手,重返空旷的赛道,路旁各补给点的工作人员已经在打包剩余物资装车。  驶下演武大桥,前面出现了一位落单的选手,正慢慢向前走着。  “现在这个时间,以他的速度基本不能赶在‘关门’前完赛了。”随车裁判郑志辉服务了多届厦马,经验很丰富。  车门打开,郑志辉跳了下去。他从选手胸前的号码牌看出来这是一位大众跑者,从M区起跑的,叫刘海宁。“上车不?到终点可能已经没有成绩了。”  刘海宁没说话,也没停下脚步,只是摆摆手,又指了指前方。  14点10分,M区发令枪响后6小时02分,“关门”前的第13分钟,记者在距终点约2公里处又见到刘海宁。  “加油!加油!”“离终点不远了!”赛道旁正准备离场的志愿者们见还有选手走过,纷纷呐喊起来。  刘海宁笑了笑,依旧沉默着向前,略显蹒跚地走向远方终点处退散的人群。  42.195公里,一段令人望而生畏的路程。挑战自我、超越极限、顽强拼搏……每一位敢于应战者,都是勇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