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低碳中国转型进程 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张英英 吴可仲 北京报道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学习时强调,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普遍共识。我们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以更大力度推动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为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在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发现,新能源产业的两会代表和委员们围绕农村光伏与乡村振兴、新能源消纳、新能源用地、储能、碳市场、新质生产力、知识产权、电力市场化交易等热点问题建言献策,助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创新新能源开发和利用
当前,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已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能源保障基础不断夯实,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要看到,我国能源发展仍面临需求压力巨大、供给制约较多、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等一系列挑战。应对这些挑战,出路就是大力发展新能源。
我国风电、光伏等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并且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加速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在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投资和出口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一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火电,全年新增装机超过全球一半。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投资较快增长,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增长近30%。
国家能源局在2024年一季度新闻发布会上也透露,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5.1亿千瓦,其中中国的贡献超过了50%。2023年,我国新能源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超过34%,太阳能发电完成投资额超过6700亿元,风电完成投资额超过3800亿元。目前,中国风电、光伏产品已经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出口额分别超过334亿美元和2453亿美元。
在创新新能源开发和利用上,我国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陆上与海上并举、就地利用与远距离外送并举,不仅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而且积极鼓励分布式能源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在今年两会期间,围绕新能源电站项目开发问题,特别是大型风光基地项目开发,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长刘汉元建议,支持民营企业公平参与电站项目投资,助力我国“双碳”目标落地。
全国人大代表、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指出,在新形势下,光伏在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同时,为农村绿色低碳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鉴于农村光伏存在不美观、安全隐患、与美丽乡村不协调等问题,钟宝申建议制定农村光伏建筑规划标准,定期开展农村光伏市场质量监察工作等。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随着国内光伏电站土地成本快速增加,可用土地面积逐步减少,土地资源高效复合利用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和委员所关心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利用沙漠、戈壁、荒漠等未利用之地,布局建设大型风光基地,是保障我国中长期新能源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通过发展海上风电、“光伏+”等形式,提高国土空间资源利用效率。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提交了推动设施农业光伏发展的提案,并在政策、经营、接入、成本等方面提出建议。此外,刘汉元针对支持水面光伏项目发展,促进土地资源高效复合利用提出建议。
助推新型电力系统构建
新型电力系统是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载体。随着我国新能源发电实现跃升发展,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接网和消纳对电力系统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加快规划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确保电力的安全可靠稳定供应。
发展储能有利于提升电力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刘汉元建议,构建以抽水蓄能、新型储能为主,电动汽车等其他多种储能形式为辅的综合性储能系统,推进低碳中国进程。
在刘汉元看来,未来,储能所扮演的角色绝不能与现在进行简单类推类比,今天的配储只是偶尔调用甚至从来没有调用,今后的储能应当成为智慧电网、新型电力系统中一个独立且重要的组成部分,维持发电端与用电端之间的平衡,成为市场机制下的一项重要产业。
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过程中,结合我国新能源电源和负荷中心时空错配的现实,必须发挥电网企业的平台和枢纽作用。推进新能源电力跨省跨区输送通道建设,提高新能源跨域配置能力。
记者此前在采访中也了解到,西北地区的大型风光基地项目一度因缺少电力输送通道而延迟建设,影响了新能源的送出与消纳。“加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设”,正是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新能源发展的落脚点之一。
在新形势下,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还需要配电网进一步提质升级。
国家能源局指出,我国分布式新能源发展较快,截至2023年年底装机规模已超过2.5亿千瓦,部分地区承载力接近极限,存在配电网电压越限、电网调峰困难的情况。在此背景下,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近期印发《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有针对性加强配电网建设,评估配电网承载能力,引导分布式新能源科学布局、有序开发、就近接入、就地消纳。
“配电网接入改造是分布式新能源消纳的迫切问题。”钟宝申也建议,相关部门尽快组织开展新一轮的农村配电网改造,以适应分布式新能源发展需求,明确任务进度和费用承担机制以保障实施,保障新能源全面可靠接入。
此外,作为促进新能源消纳的重要途径,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在近两年渐成趋势。
全国人大代表、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指出,自2023年以来,各省纷纷出台电力市场交易实施方案,要求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存量与增量项目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但与此同时,在完备的电力市场机制建成之前,存量项目大比例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初始投资收益逻辑不能成立,会影响未来新增项目投资信心。
打造能源新质生产力
过去十多年,我国新能源产业链体系日臻完善,具备了领先全球的技术竞争优势。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新能源作为打造新质生产力的方向之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持续保持竞争力,必须将技术创新摆在核心位置。
以光伏发电为例,我国光伏产业从原材料、设备、市场“三头在外”,到如今产业链完善程度、市场规模、技术水平、产品成本等方面占据了全球优势地位。与此同时,光伏企业仍在攻坚、布局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比如HJT、IBC和晶体硅/钙钛矿叠层电池。
此外,需要认识到的是,虽然我国光伏产业化技术已经全球领先,但是PERC、TOPcon、HJT、IBC这些已经或有待规模化量产的电池技术均来自海外。即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仍需要缩短与海外的差距。
全国人大代表、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表示,要牢牢把光伏核心技术抓在自己手上,加速抢占HJT、钙钛矿等光伏领域技术制高点,积极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助力国家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国光伏产业成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绿色能源转型已是大势所趋,中国光伏企业要进一步加强科技研发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全球能源转型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刘汉元说。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建设,有助于保护新能源技术创新者的原始发明成果,激发创新热情。南存辉聚焦商标、知识产权等领域提交提案,建议持续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为营造良好的创新发展环境积极建言献策。
在技术创新驱动下,新能源将带动整个社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并将赋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南存辉表示:随着“双碳”战略的推进,带来了生产方式和整个业态的深度调整,对各行各业产生了深远影响,碳足迹、碳排放、碳捕捉、碳交易等诸多创新的技术、创新的产品、创新的业态会不断涌现。以制造业为例,从源头到后端产品、服务等都要向低碳化、绿色化转型。
刘汉元关注到,随着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持续攀升,企业电力消费碳排放核算的问题愈发重要。他认为:“开展监测和精准量化电力消费的碳排放,是反映我国工业企业碳排放现状及减排进程的重要基础工作,是提升企业绿电消费积极性,帮助企业降低间接碳排放,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切实抓手,也是体现工业出口产品低碳竞争力,应对国际‘碳壁垒’的最佳措施。”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