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敦煌壁画上有社会主义新农村!——关于弥勒经变的脑洞文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已出版《图解中国传统服饰》
感谢本文的脑洞提供者暖玉生烟,让我想到了这个有趣的选题!
△ 截图来自公众号评论区
话题是接着《》讲的,所以先解释一下为啥敦煌壁画可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化农业生产扯上关系——
书接上文,敦煌壁画会体现人物穿着世俗服饰的里有很多题材里有故事画和经变画等,其中经变画就是将佛经绘成壁画。我们所熟悉的大多场面宏大、人物复杂,并且不太具有像故事画那样连环画式的连贯情节,更侧重于将佛经里描绘的那个引人向往的世界展现出来。这个世界里有神也有凡,“凡”的部分便是我们常说的了解古代民俗、古代服饰(写实)的来源。
以暖玉说的“弥勒经变”为例,敦煌壁画里一些“名场面”如农作、婚嫁、老人入墓等都是从《弥勒下生经》里内容而来。
△ 敦煌莫高窟202窟,弥勒经变
△ 弥勒下生经变白描稿
弥勒信仰在佛教传图中国的前期是非常流行的,敦煌早期洞窟里一些交脚而坐的菩萨,部分一脚上搭、一手上支作思考状的思惟菩萨,所表现的就是弥勒。除此之外,敦煌的南北大像、以及大家现在拿来调侃网络圣母的“乐山大佛”也都是弥勒。这些雕像之大,足以证明弥勒信仰在当时的盛况。
△ 敦煌莫高窟275窟
△ 敦煌莫高窟96窟(莫高窟标志性建筑九层楼中)
△ 乐山大佛
另外提一句,我们如今所见的弥勒佛是一个笑口常开的胖和尚,是佛教进一步本土化以后的结果。据说原型是宁波奉化的一个布袋和尚,所以我们这里搞了很多“弥勒文化”的旅游产业和文旅活动,但所侧重的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弥勒”了。
△ 雪窦寺的巨大弥勒像
弥勒是释迦摩尼涅盘后接替成佛的,所以也被称作未来佛。
△ 敦煌莫高窟39窟中的弥勒(上)与涅槃像
敦煌有表现《弥勒上生经》中弥勒在兜率天宫说法的弥勒经变,也有隋代(或更早)开始流行的表现《弥勒下生经》中那些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生活场景。
△ 敦煌莫高窟423窟,弥勒上生经变
△ 敦煌榆林窟25窟,弥勒经变中下生净土世界里部分场景
比如老人入墓,对应的是说在弥勒下生净土世界里,人能够活到八万岁,然后自己坦然地与亲人告别进入墓地,是一种对死亡苦痛的理想描绘。
△ 敦煌榆林窟25窟,弥勒经变“老人入墓”
△ 敦煌莫高窟360窟
比如婚嫁图,对应的是说在那里女性到五百岁才会嫁人。
△ 敦煌莫高窟12窟
△ 敦煌莫高窟445窟
△ 敦煌莫高窟9窟
△ 敦煌莫高窟116窟
△ 敦煌榆林窟20窟
此外还有“架上生衣”、“见宝生厌”等,表现物资充沛、人人道德品质高尚的画面。
△ 敦煌莫高窟202窟
△ 敦煌榆林窟25窟
农耕的场面所对应的则是“一种七收”,就是田地很稳定高产。对比“架上生衣”这种凭空长衣橱的方式,古人们反而觉得农作物至少自己得去耕种,爱劳动的农业大国实锤了!
△ 敦煌榆林窟25窟
△ 敦煌榆林窟20窟
△ 敦煌莫高窟148窟
△ 敦煌莫高窟61窟
△ 敦煌莫高窟445窟
然而就像暖玉所说的,人类的脑洞受限于时代的眼界,敦煌壁画再如何描绘理想的弥勒世界,也想不到“一种七收”可以搞出机械生产来。
表现农耕算是封建教化里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清代帝王还喜欢把自己画在里面,一副与民同X的感觉。但问题也在于,从唐代弥勒经变里的农耕画面到清代一些耕织图,中国农业并没有实现更多的进步。
比如在445窟中的“一种七收”里就出现了唐代发明的曲辕犁,是我国耕犁技术发展成熟的标志。而到了清代的《耕织图》中,依然在沿用曲辕犁,形制几乎没有特别大的突破。
△ 敦煌莫高窟445窟
△ 清代陈枚《耕织图》
按照中国农具发展史的基本观点,传统农具在唐代时就已经定型了,宋元时期只做了小的改进和创新,以及像《王祯农书》这样的总结性工作。到了明清时期农具的发展已经可以完全满足当时社会的需求,社会没有突破性变化,农业发展自然也难以突破。
晚清时期,尤其是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标志的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国原本的社会状态被迫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农业上也开始部分引入西方机械开始实验性改造。
△ 1931年上海
但而后中国连绵不断的战乱,打断了这一进程,并且由于传统农业与传统社会一起遭到时代打击,造成了传统被破坏但现代化又未能建立的破碎又畸形的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得到了完全改革,这个我们课本里也都学到过了。50、60年代的宣传画里,虽然在一些丰收的场面运输工具甚至依然还是马拉车、人挑担,但由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著名论断被提出,表现农业机械化成为一个积极的主题被大力推广。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图源chineseposters
△ 1960年黑龙江
尤其是“农业学大寨”的口号被喊出,在工业机械的助力下相信自己可以“改天换地、拦河造田、敢把山山水水重安排”。这在如今的我们看来,有些不顾生态,也的确带来了不少严重后果,但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修建水利设施,在宣传画面上可以看出明显大规模自然改造后的农村新面貌,整齐的屋舍、平坦的农田、穿梭的机械农具。
△农业学大寨,图源雅昌
△大寨,图源chineseposters
△ 宋源文 1964年作 新春,图源雅昌
总体来说,对于农业机械化的表现画面是比较单一的,主要原因是理论目标的超前与发展基础的薄弱之间严重不匹配造成的。
我国曾经以“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为目标,但这一口号在1980年4月便宣布不再提及。因为农业现代化并非农业可以完成的,早在50年的批示里就提出农业现代化至少包括农业的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电气化等,这方面的难度可想而知。
△ 为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而奋斗,图源雅昌
△ 为在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而奋斗
△ 1975年发行的农业机械化邮票
△ 1976年照片
△ 向现代化农业进军
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始终不改,2022年印发的《“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到2035年,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决定性进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实现全过程机械化,机械化全程全面和高质量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格局基本形成。”
那么弥勒净土世界里的“一种七收”实现了吗?粮食的亩产提高是肯定的,但是到底提高了多少却都没有概念。
我本来以为要找到这个数据进行对比应该是比较简单的,后来发现关于唐代的度量衡的数据每个学者给出的似乎也不太一样(本文最大的工作量出现了,我卡在这里一个礼拜,找了好多书来看,最后觉得秦始皇真的伟大!)。比如《古代汉语字典》中所附表格列唐代小尺30厘米,大尺36厘米。但《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中列出的唐尺实物尺寸,在27.4-31.6厘米之间,参考常见数值学者们多主张29-30厘米。唐代“十寸为尺,一尺二寸为大尺”,实物所见都为大尺,《古代汉语字典》中估计把这两个算反了。
△ 表格来自《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 正仓院传世唐尺
△ 国家博物馆馆藏唐尺
吴慧认为唐代用小尺计亩,1唐亩=362.45㎡=0.5437市亩。唐大石=10唐大斗=60市升。最后得出的参考答案是每市亩产稻谷1.07石,综合考虑因素后吴慧算得“合今制为每市亩产334市斤”。
但度量衡乃至亩产的算法、对史料的解读等争议很大,是每个环节上都有争议的那种。杨际平虽然对吴慧的算法与史料解读有很多异见,但算得的结果差不多,水稻的亩产“折合成市制就是300多市斤/市亩”。这里另外总结几个数据:余也非算得,隋唐南方水田亩产稻米1.136市石,北方陆田亩产麦粟0.757市石,“亩产不过180-300市斤”;胡戟算得,唐代亩产粟“合今一市亩103市斤”,平均亩产量“折今一市亩一百来斤或略多一点”。
这些亩产数据直到清代中期都未能得到突破,粟不超过200斤,水稻也仅有三百几十斤。根据外国学者的统计,清代后期至建国前,我国粮食亩产只有两百多斤。民国ZF的统计数据里稻也只有三百多斤,小麦、高粱、谷子、玉米、大豆等都低于200斤。可见近代中国由于社会环境原因,粮食亩产甚至不如古代的数据。
△ 表格来自《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粮食亩产大概在上世纪70年代后半出现了较大增长,“亩产突破500斤”。按照吴慧的算法,该数据是唐代的1.7倍。
△ 表格来自《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但要实现“一种七收”的目标,相比唐代334斤的数据是需要突破2338斤,如今能做到吗?
就在今年(2023年)4月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开展吨粮田创建”,也就是通过优化土地利用和提高单产等方式,让一亩耕地在一年内的总产出超过一吨(2000斤)。相关的新闻里甚至还有提到,在2021年山东德州便提出超过3000公斤的“吨半粮”概念。
△ 2022年4月《农民日报》
△ 2023年月新闻画面
不过这些数据都是在一些高标准农田里得到的,对于许多还在采用传统种植模式的农户来说,还是有不短的距离。所谓高标准农田指的是“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田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这个定义里依然可以看出高标准农田至少涉及到“田、土、水、路、林、电、气、技、管”等多方面的建设与改进。各地也把“一季千斤、两季吨粮”的要求写入高产粮田的目标里。
△ 高标准农田标识
△ 农业“八字宪法”好(八字分别为土、肥、水、种、密、保、管、工)
△ 五业兴旺齐发展 加速农业现代化
尽管“一种七收”只是佛经里美好的愿景,我们也仍然在实现它。也有很多前面提到的愿景,即便在如今看来也依然遥不可及,但千年来也一直在努力。我们的努力并不是为了证明佛是真的,而是为了证明向善向美向富是几千年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
虽然,时代发展会限制我们的技术脑洞,但不会限制我们的理想,即便它们大多时候更像是妄想!
感谢阅读,喜欢请记得分享哦^_^
※ 如无另外标注,文章为 春梅狐狸 原创,如有疏漏欢烦请指正,文章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转载须经授权并支付稿费;
※ 所使用的图片、视频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以协商相关事宜。
* 最近的文章 *
春梅狐狸 传统服饰
脸着地的藏狐,故纸堆里的服饰爱好者
笔者已出版《图解中国传统服饰》,请多支持
如果喜欢 ❤ 记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