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败 敲响大清帝国丧钟

中日甲午战争是两岸剜心之痛,7月24日,「勿忘甲午」档案图片展在沈阳开展。(新华社)

威海卫军港兵备要图。(中华两岸和平发展联合会提供)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中华两岸和平发展联合会提供)

喻蓉蓉。(中华两岸和平发展联合会提供)

清光绪21年正月23日(西元1895年2月17日)上午8点30分,日本联合舰队以松岛号为首,本队、第一、第三、第四游击队各舰,依序自威海北口驶进港湾。联合舰队司令官伊东祐亨于10点30分举行受降仪式。被俘的清军陆海军官兵5000余人被日军押管,在日本国歌「君之代」声中,北洋海军被俘的11艘清军舰船除康济舰舰尾仍悬挂黄龙旗,以负责载运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等殉国者之灵柩驶往烟台之外,其余的镇远、济远、平远、广丙、镇东、镇西、镇南、镇北、镇中、镇边10舰皆被迫换上日本国旗,随即被编入日本联合舰队。大清帝国耗费巨资所经营的北洋海军至此全军覆没。

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北洋海军曾经拥有的辉煌都到哪儿去了?清光绪12年(西元1886年)李鸿章曾亲率北洋水师铁甲巨舰定远号、镇远号访问日本长崎,此两舰是当时世界上第一等的铁甲舰,尤其以定远号引起日本各界极大关注。「一定要打败定远」成为日本海军官兵经常挂在嘴上的话语,甚至日本小学生的游戏内容亦是日本舰队打败大清的定远舰与镇远舰。曾经深受亚洲及全世界刮目相看的海军舰队,装备曾一度精良,将士多数英勇善战,北洋海军前10位高级将领中有8位以身殉国,在黄海大战中英勇就义者有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及其爱犬、经远舰管带林永升、超勇舰管带黄建勋、扬威舰管带林履中,而在刘公岛之战中殉国者则有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右翼总兵刘步蟾、左翼总兵林泰曾、兼署镇远舰管带杨用霖。

国防战略观念落伍

耗尽心思却遭致如此悲壮的结局,究竟是为了什么?首先即是李鸿章与大清帝国并未彻底体认日本以全国之力为了发动侵华战争所做一切准备,抱持不切实际国际调停希望以解决中日之间的问题。丰岛海战,800多名清军官兵殉难,李鸿章首先想到的是高升号是悬挂英国国旗之英国商船,日本舰队无故击毁,英国人绝不答应,应抓住机会争取英国与中国站在同一立场,共同对付日本。但英国想在亚洲攫取更多利益,却得到日本许诺,若中日爆发战争,日本将不会侵犯英国在华利益。

其次,李鸿章对于近代国防战略观念仍然停于以陆地为主,海洋为辅,缺乏通过舰队决战方式以争夺控制海权之思想,国防观念方面未赶上日本之先进。至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日本于1889年7月至1891年3月,号称「三景舰」的岩岛号、松岛号、桥立号三艘巨舰相继建成下水,三舰排水量均为4278吨,各配一门320毫米口径巨炮,专门用以对付北洋海军定远、镇远两舰305毫米巨炮,航速亦高于定远、镇远两舰。「三景舰」的建造,使日本海军拥有对付大清铁甲舰的能力。1892年12月日本在英国定制的吉野号竣工,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巡洋舰,排水量4267吨,火炮数量34门,为中日双方单舰之中最多者,尤以强劲动力与快捷航速为其他军舰无法比拟,定远、镇远两舰6000马力,吉野号则为15968马力。

武器设备无法更新

第三,北洋海军于1888年成立之初,拥有2000吨以上战舰7艘,日本有5艘,北洋海军总吨位达27000余吨,是日本海军两倍,实力远超过日本海军。但北洋海军成军后却停滞不前,一是李鸿章与清政府误以为成军后之北洋海军能够遏制日本的野心,二是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约1300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两支北洋舰队主力的投入。甲午战争中,拨给前线经费300万两而已。自北洋海军成军之后至中日甲午战争之6年之中,未再增添一艘新舰,甚至连急需更换的武器与设备都无法更新,大清北洋海军已完全失去本来之优势。所谓「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中日甲午之战后,大清帝国的丧钟已然响起!

1895年6月2日,大清全权代表李经方与台湾总督桦山资纪于停泊于基隆海面的日舰「横滨号」完成台湾交接手续,根据《马关条约》的规定,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与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掀起台湾同胞奋起抗日保台的历史篇章,可歌可泣,虽然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民族大节尽在其中,永载史册,终有日后八年抗战胜利,从日人手中光复台湾,北洋海军英灵,魂兮归来!(作者为世新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