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构建三大体系,提升基础教育均衡度、优质度、满意度

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对基础教育扩优提质作出全面部署。江苏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教育部的部署要求,聚焦“提质”和“扩优”,结合工作实际创新思路举措,不断提升基础教育的均衡度、优质度、满意度。

一、聚焦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持续提升基础教育的均衡度

“扩优”,是指向公平的政策表达,主要破解的是教育“不均衡”问题。

一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共谱高质量发展“协奏曲”。针对苏南、苏中、苏北发展的不均衡性,先后创设了南北结对共建优质幼儿园、区域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成果展示轮值制度、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长论坛、高品质高中轮值月主题研讨等平台,促进南北合作和区域交流,苏北地区在多项教育指标上接近苏南地区水平,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有效增强。在《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省内发达地区不得从苏北地区抢挖优秀校长和教师等,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二是推动城乡整体发展,城乡教育迈向“一体化”。规划引领。为适应城镇化进程、人口变化趋势等,“十四五”初期率先开展基础教育学龄人口预测与资源配置研究,引导各地“一县一案”编制城乡义务教育布局规划,建立完善与常住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辐射带动。完善交流轮岗激励机制,推动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流动,其中骨干教师不低于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20%,推动城乡学校结对共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结对参与率达90%以上。以评促建。将统筹城乡一体发展作为优质均衡创建的重要指标。目前,44个县(市、区)通过省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估,12个县(市、区)接受国家评估认定。

三是加快校际均衡发展,家门口的学校“一样好”。“十三五”以来,江苏持续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建立健全标准引领、动态监测、反馈改进的“全链条”推进机制,目前90%以上的学校达到省定办学标准。坚持以集团化办学推动办学质量整体提升,鼓励采取优质学校+新建学校、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等多种方式,促进学校间管理、教学、教研紧密融合,着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全省已建成1600个义务教育集团和城乡学校共同体。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义务教育学校之间基本实现“教师素质一样好,教学设施一样全,校园环境一样美,公用经费一样多,人民群众一样满意”。

四是保障群体公平发展,织密困境儿童“关爱网”。江苏全面落实“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持续增加公办义务教育资源供给,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88.07%。强化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实施“梦想小屋”“爱心暑托班”“爱心妈妈”等关爱服务活动,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将特殊教育对象从国家确定的七类拓展到九类,努力让有特殊需要的孩子都能接受适合的教育。扎实推进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润心”行动,健全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工作体系。为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建立“一表五清”个性化关爱档案,加强对辍学学生精准摸排和劝返复学。加快推进专门学校建设,加强对有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学生的教育矫治。

二、聚焦构建基础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持续提升基础教育的优质度

“提质”,是指向质量的政策表达,主要破解的是教育“不充分”问题。

一是建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江苏一直把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要战略任务,持续推进教育部“双名计划”、省“苏教名家”培养工程、教学名师计划、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四有”好老师团队等工作,完善“选、培、管、用”“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健全政府创设平台、专家引领指导、个人主动发展、团队共同提高的培养机制。全省先后涌现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李吉林、李庾南、杨瑞清等一批师德榜样,6名教师入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12人入选教育部“双名计划”。围绕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配齐配优各学科教师特别是紧缺学科教师。全省配有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5600人,认定乡村优秀青年教师560人。

二是实施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2011年,江苏启动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历经13年建设,全省累计财政投入16.68亿元,共建设3675个省级项目。目前,内涵建设项目共设“中小学品格提升与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中小学课程教学深化改革”“特殊教育发展”“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等5个子项目。为适应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新形势,项目建设突出前瞻引领与实践创新的发展导向,聚焦立德树人和提高质量的核心领域,实行省级带动与基层创造的工作策略,引领学校课程建设、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变革,推动各地各校建立更高水平育人体系,积累了一批原创性教学改革成果,促进了江苏基础教育思想与教学实践高地的形成。

三是开展基于质量监测的跟进式循证改革。江苏积极构建省级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研发了各学科测试工具及学习相关因素的调查工具,建立了完整、精确的全省学情、教情监测信息系统。近十年来,围绕全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形成了11大类、15000多份质量监测分析报告和200多份专题循证研究报告,跟进推动各地各校开展基于证据的教学诊断,探索教研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三、聚焦构建教育民生实事项目体系,持续提升基础教育的满意度

“扩优提质”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成效也由人民群众检验。

一是破解老百姓身边的急难愁盼。针对幼儿园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实施服务区制度,全省约70%的县(市、区)实现幼儿园服务区制度全覆盖,满足辖区内就近入园需求。积极回应老百姓上普通高中的期待,一方面推动公办热点普通高中指标生分配比例不低于招生计划的70%,另一方面有序扩大普通高中招生比例。实施为师生减负“五项规范”,在省名师空中课堂开展“周末复习课堂”系列直播,努力让每个孩子足不出户就能免费享受优质的学习资源。

二是办好老百姓身边的民生实事。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江苏必须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走在前列”。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实施了一批群众呼声高、受益范围广、社会效益好的教育类民生实事项目,包括新建改扩建普通高中、义务教育学校提供课后服务、改造提升义务教育学校教室照明、建设标准化初中学校心理辅导室等一系列惠民生、暖民心的项目。

三是扩大老百姓身边的优质资源。坚持将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纳入省高质量综合考核内容,通过实施学前教育普惠保障行动、义务教育强校提质行动、普通高中内涵建设行动等,做大做强优质教育资源“蛋糕”。全省在普惠性幼儿园就读的幼儿占比92.1%,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达标率超90%,在优质普通高中就读学生占比超90%,优质教育资源惠及全体人民,切实增进了人民群众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下一步,立足教育强国基点战略定位,江苏将牢牢把握基础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和民生属性,深入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加快构建幼有优育、学有优教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努力当好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的排头兵。

(顾月华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

《人民教育》2024年第11期

作者:顾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