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再红:用针尖在绣布上绘芭蕾
湘绣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带有湘楚文化特色,刺绣的总称。它植根于湖南大地,所以冠名以“湘”。
虽与苏绣、粤绣、蜀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但现实中,湘绣的知名度其实并没有苏绣、粤绣那么高。
这一方面是因为苏绣、粤绣地处沿海地区,商业化更早。而另一方面,也因为湘绣的针法和色阶更加繁多——“七十二针法”体系,二百多种绣线以及每一个绣线从深到浅的十多个“色阶”,“以针代笔,以线晕色”,想传承更加困难。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但也正因为有人毅然选择坚守这项非遗技艺,湘绣才能得以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至今仍熠熠生辉。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湘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江再红,就是这样一位坚韧与执着的湘绣传承人。40多年间,她用针线,在方寸之间绘就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湘绣画卷。
统筹|马晨
采写|陈伊颖
江再红是有些与生俱来的湘绣DNA在身上的。她的祖籍是久负盛名“湘绣之乡”——长沙市开福区沙坪街道,这个街道几乎每个家庭都有悠久的刺绣历史。
据江再红回忆,当时整个片区的女性都会刺绣,哪怕是从外地嫁过来的原本不会绣花的女性,也会在后来入乡随俗,参与到刺绣行业中。
江再红家也是一个“七代湘绣之家”,家里的女性包括外祖母、母亲、姨妈、姑姑、姐姐和嫂子,都是湘绣能手。而男性,譬如她的外公,是一个画家,也在通过为刺绣提供画稿,参与到刺绣行业中。
“家族里有50多个人,都是从事绣花工作”,江再红说:“最初大家都是灵活就业,在家卖刺绣床单和枕套赚钱。后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片区形成了规模化的湘绣产业集群。”
2006年,湘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沙坪作为湘绣的发源地,也在同年被评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基地”。现在,沙坪湘绣占全省湘绣行业总产值的70%以上,近两年产值均超2亿元。
在这样浓郁湘绣氛围里长大的江再红,在耳濡目染中,也与湘绣深深结缘了。
江再红笑称自己是从胎教阶段就在接触湘绣了:“我妈妈怀我的时候也在绣花,出生后我就一直在她的绷架下玩耍。长大一些后,开始帮妈妈劈线、穿针。到了8岁时,就开始系统学习湘绣,掌握了一些针法。到12岁的时候,我就已经在妈妈和姐姐的帮助下,通过刺绣赚取学费了。”
江再红清楚记得,12岁时的那个暑假,她的那幅湘绣作品,受到了老师傅的高度赞美,拿到了三级评级,只是绣了一个被面,就领到了4.8元的酬劳。
“当时我一个学期的学费是3.2元,这4.8元的工资,让我觉得绣花的收入真高,交完学费还能有剩。再加上家人和邻居们也夸我绣得好,生来就是一个绣花的料,我心里非常有成就感。后来一放假就绣花,慢慢地就养成了绣花的习惯。”
就这样,江再红一绣就是40多年。
这40多年间,江再红不断升级刺绣技艺,也历经过多次人生的抉择路口。
18岁时,江再红凭借高超的湘绣技艺,考入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成为一名专业刺绣师,在那里跟随湘绣大师继续深造。
两年后,研究所一位技艺精湛的刺绣师突然去世,但她的一幅老虎绣品尚未完成,江再红接下了这幅作品后续的工作并成功收尾。
湘绣享有“绣花花生香、绣鸟可听声、绣虎会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其中,湘绣独创的“鬅毛针”,结合旋游针、绒毛针、毛针等针法绣制,能让绣出来的狮、虎等猛兽毛层次分明,毛质鲜亮蓬松,极富质感。著名主持人撒贝宁在央视节目中见到江再红的湘绣,就曾不断夸赞:“绣得太真了,太震撼了!”
“鬅毛针”可以说是湘绣的独门绝技,却也十分考验功底,光针法就有数十种,用线上,每根线要逐步分细到200开左右。该粗犷的地方,力求粗犷,使其有鬅毛蓬松之感;该细腻的地方,又不厌其细,使人难以看出每根毛路的针脚。这也是江再红第一次尝试“鬅毛针”绣法。最终,年少的她出色地完成了这幅作品。
随后,江再红又近距离接触了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汉代刺绣,被其中已经失传千年的“连珠针”所震撼,“这种针法绣出来的作品可以呈现出一种优雅的效果,但技艺复杂,要求非常高,也许这就是它逐渐失传的原因”。
经过苦心钻研,江再红和同事们辨别出了每一个图案的色彩、针法、用线的长短,将珍贵的“连珠针”复制了出来。
这两项针法的掌握,奠定了江再红的技艺,也能看出江再红的心志,并不止于平凡的绣作。她想攀的,是湘绣的峰顶。
“在业余时间里,我学了2年的美术,学这个专业,就是希望以后能刺绣自己设计的图画。但体制内的工作,岗位不可能随意调动。”因为想做自己设计的作品,想做更多特殊定制的湘绣作品,1991年时,江再红选择了和家人们一起创业。
创业的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刚创业不懂社会险恶,被国内、国外的骗子都骗走过很多作品”,资金链几乎断裂,让江再红一度绝望得想要放弃,甚至连店面转让都挂出来了。但最终,因为转让金较高,无人接手,江再红才又继续做了下去。
这以后,她就在湘绣这一条道路上不断刷新荣耀:从业40多年,江再红共计创作了数以万计的湘绣作品,其中19幅获国家发明专利、外观专利及实用型专利;团队创作的167件作品获国内国际大奖,还有4幅作品搭载神舟飞船遨游太空。
谈到其中最具成就感的作品,江再红首推“世界上最大的刺绣作品”——50平方米的湘绣双面绣《阴功轴》(又名:《里里外外》)。这幅绣品由她和德籍华人、法国艺术家扬诘苍先生共同创作后并加以刺绣。因国产面料没有如此宽的门幅,面料是从法国空运过来。在色彩方面,大胆地使用了浅黄色底料,寓意“炎黄子孙”。再用同色调的绣线巧妙地把骨头的形意表现出来,画面以抽象的形式,表现了人体骨骼等抽象物,组成疏密有致,运动不息的宇宙意态,以象征万物重新组合的和谐趋势。
作品的抽象艺术表现语言为传统刺绣表现注入了明确的现代因素,《阴功轴》2004年6月在法国里昂当代艺术博物馆作为中国现代艺术参展,被誉为“惊世的传世之宝”,被法国收藏家 Jean-Marc Decrop 收藏。
为了提高刺绣的工作效率,让作品在视觉冲击力和审美上更加符合现代需求,江再红还创新了多种湘绣针法的运用。
比如在绣制作品《晨雾荷花》时,江再红用“珍珠针”的方法绣荷花的花蕊,用大乱针、小乱针、游针、交叉针等针法绣制绣荷叶,又用平针、齐针、掺针等针法绣荷花及花蕾。可以说是打破常规,用绣油画的针法,绣国画、工笔画和写意画。让整幅作品既有水墨画的意境,又有油画的光影立体感。这件作品,最后在2008年获得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项“天工艺苑·百花杯”的金奖。
而《狮啸雄风》,则是首次成功地将人物肖像图方式引入传统走兽刺绣,在保持原鬅毛针的基础上创新,突破了传统走兽画的局限,将狮子内心跃跃跳动的欲望和蓄势待发的冲动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共绣制了三幅,第一幅2007年被国家博物馆永久珍藏,是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首幅湘绣作品;第二幅2010年在北京拍出120万元的高价,创造了湘绣史上单幅作品的最高拍卖价;第三幅珍藏于江再红刺绣艺术博物馆,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参展米兰世博会的《百骏图》,江再红在绣品里创新了“立体针”法。虽然一只用“立体针”法绣出的马要比普通针法绣出的马多花费2-3倍的时间,但绣出来的马更为生动形象、立体逼真。加上江再红团队使用了几百个色阶的顶级桑蚕丝线,以及平针、交叉针、游针等多种针法的结合,绣面上人物、山水、树木、土坡层次分明,骏马姿态各异,整个《百骏图》完美呈现了湘绣被誉为“令人不可思议的魔术般的艺术”真谛所在。
江再红认为,非遗技艺是古老的,但传承是需要创新的,“我们需要有思想的创新、审美的创新、题材的创新、形式的创新,最终体现在作品的创新上,要做出符合时代感的前无古人的作品,体现出时代的进步”。
“这一来,能给非遗技艺注入了新的生命与活力。二来,也才能扩大市场,赢得市场的认可与好评,给非遗增加社会价值之外的物质价值,让非遗技艺有了自我造血功能,保证匠人的生存基础,才能吸引更多人自愿加入到这个行业中。”
这几年来,江再红就发现,对湘绣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了。她去北大开课后,就有不少学生来到她的博物馆继续后续的刺绣体验。去台湾展示湘绣时,也是高朋满座。江再红还成为了美国休斯敦中国艺术中心客座教授,教外国人学湘绣,每年都有不少外国大学生,来江再红的个人博物馆研学,跟着江再红学刺绣。
在刚举行的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论坛上,江再红也强调了国际人才的培养,她希望能用湘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也希望能用湘绣跨越时空、跨越国度,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贡献来自非遗的力量。
现在,江再红的“七代刺绣世家”,有了第八代的创承人——江再红的儿子常江,在江再红的影响下,从小就喜欢上了刺绣:“他小时候就十分沉得住气,不吵着出去玩,坐在绣框前不哭也不闹,安静地绣着手里的东西。”
在大学期间,常江就和江再红一起,联手湘派臭豆腐第三代传承人董顺桃,设计了一件联名款衣服,将湘绣和“潮服”以及智能制造联系在一起。
包括在2020年时设计打造的位于长沙湘绣研究所的江再红刺绣艺术博物馆,展示八代湘绣人的作品和收藏,以及各种湘绣产品和湘绣文创产品,从围巾到服饰,书签到饰品,应有尽有,都是来自于常江的创意。
现在,常江正在英国攻读博士学位,他除了参与设计湘绣图稿,还致力于创建一个湘绣平台,旨在将科技与湘绣相融合,通过数字化、网络化的手段来推广湘绣技艺和文化。这个平台不仅为湘绣艺术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渠道和平台,也将助力更多非遗技艺获得展示与关注,让非遗实现代代传承,为中国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希望。
《中国匠人》
本站上流X非遗匠人内容共创栏目
让我们一起保护·传承·发扬非遗文化
有什么想对我们说的,欢迎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