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中正崛起 参谋本部渐上轨道
中国对日抗战总司令蒋介石(左)。(本报资料照片)
战争、制度与思想《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前言:现代高层参谋组织的建立,可追溯至19 世纪的普鲁士(德国),其成功经验为列强所注意,各自仿照改革其本国军制。参谋本部制度流传全球,成为现代统帅机构的核心,此一制度并传至远在地球另一端的日本,复流转至中国。中国于战火中接受新思潮,中央统帅机构不仅被动接受西方及日本制度,配合自身历史与政治情势,亦主动攫取所需而不断改造,经军政、军令合一,到军令权独立的参谋本部,历经40年的发展,于清朝末年、北京政府、国民政府等阶段,各有发展特征。
参谋本部发展的核心问题,一为横向的扩大军事核心,一为纵向的军令集权。清末载沣和民初袁世凯的军事集权,都造成军事核心缩小,军令体系崩溃,最后丧失政权。接续北京政府的国民政府,也面临同样问题。蒋中正的方式是由小做起,先建立一个军事核心,再于战争中扩大,统合各个军系。
蒋本为孙文广州护法政权的一员参谋,护法政权的军事组织延续清末以来的发展,属日德式,孙文联俄以后,聘请苏联军事顾问,转为苏联式。其特色为建立以党领军的军事委员会,设置军队政治机构,并于各机构和部队派任政工人员,参谋作业则差异不大,因为苏联的参谋制度也是学自德国。蒋担任黄埔军校校长,藉苏联顾问尤其加伦之助,建立校军的参谋组织,加深参谋技术的现代化,获两次东征胜利,奠定军事地位。后来他掌控广州政权,参谋组织扩大,于北伐期间分划执掌,在广州中央有国民革命军总参谋长,其下为军委会参谋厅,在野战部队有国民革命军行营参谋长,领导行营参谋处。加伦仍以总顾问身分协助参谋作业。北伐中途蒋一度下野,复出后参谋组织改组,仍有两套,在南京中央有国民革命军参谋总长、参谋处长,在野战部队有第一集团军总参谋长。时国共已经决裂,苏联顾问撤离,加伦的功能由日本陆大毕业的中国参谋担当,协助获北伐最后胜利。
北伐一统全国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其全国参谋本部。国府曾受苏联很深的影响,建立军事委员会及政工制度,以党领军,北伐后回到日德军制。军委会与日本大本营相近,而参谋本部仍为法定国防用兵机构,蒋中正兼任参谋总长。蒋延续北伐时期,拥有两套参谋组织,他以军委会行使军令权,负责剿共及处理地方军系异动,参谋本部专责拟订国防作战计划。两套参谋组织相互流用,形成军事参谋群。他们是一批军事菁英,多为陆大毕业,相较中国约4亿人口,且大学生人数很少,着实稀少而难得,尤其赴日本陆大留学者特别显得珍贵。
拟订对日国防作战计划是参谋本部主要工作。参谋本部人员与外籍顾问一同赴各要地考察,据以规划要塞国防工事和开战后的部署。日军历来对华作战计划,皆规划速战速决,以便腾出手面对苏联这个真正的强敌。在华北方面,日军拟进攻平津,陆军并与海军协同,登陆山东半岛、连云港,占领青岛、济南、海州等要地;华中方面,于长江下游登陆,占领上海附近,并于杭州湾登陆;华南方面,占领福州、厦门、汕头等地。国府参谋本部准确判断上述日军可能动向,于国防作战计划加强各日军进攻地点的部署,在国府重视的长江流域及沿海等国府中枢地带,拟订〈中部国军作战计划〉等计划。由于国府对华北掌控有限,而中央军随着共军进入西南,获四川广大根据地,国军高级将领曾讨论开战后放弃华北、于上海开战、引敌南下至长江流域或转变日军作战线。这些意见为德国总顾问法肯豪森所驳斥,他也重视长江流域及四川根据地,但极力反对开战后放弃华北或沿海,以长篇幅的报告分析利弊。后来国军的计划,仍以华北为主战场,并更为强调于此强硬抵抗,攻势防御,与敌决战、会战或阵地战;沿江海如上海之日军,拟主动肃清,先发制敌,战事不利后再转为持久消耗,节节向内地转进。由是国府有了一套战争剧本,对日作战已非毫无头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