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送22藝術菁英赴海外 文化差異育設計靈感
教育部112学年度选送22名艺术菁英,到海外机构学习,今天在台北举办成果展。许多人提到,文化差异和与跨国交流经验,让他们视野大开,并成为创作的灵感。
教育部「艺术与设计菁英海外培训计划」于112年度共选送22名学员,分别到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荷兰、丹麦、日本等7国共19所顶尖设计学府或知名设计公司进修与实习,今天起到本月27日在台北华山1914文创产业园区举办成果展。
台湾艺术大学学生吴佳舫前往加拿大谢瑞丹学院(Sheridan College)学习电脑动画,期间创作了3个专案,都是从日常生活中取材,包括将早午餐的菜色营造成小乐园的感觉,以及设计类似宠物机器人的可爱角色,作品充满趣味。
吴佳舫接受中央社采访表示,到海外学习,最大的心得是体会文化的多元性,有些台湾人习以为常的设计,外国人没有同样的背景,往往难以理解。例如她曾试着用恐龙来呈现东方「龙」的概念,对方就不太能懂,可见文化差异确实会影响设计的方向。
成功大学学生赖品丞到美国艺术中心设计院(ArtCenter College of Design)学习,专注于研究材质,应用于灯具、茶具、汽车内装等设计。例如她尝试用类似渔网的材质设计汽车座椅,赋予产品故事背景,创造与消费者的情感连结。
赖品丞说,她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但到海外学习,发现美国人比较活泼,很愿意主动与人聊天,让她体验到许多惊喜。她也发现在课堂上,美国学生遇到不懂的事,都会马上举手发问,这和台湾学生习惯课后再找老师很不一样。
台湾艺术大学学生刘纮伸到美国萨凡纳艺术设计学院(Savannah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学习一年,在充满文化和历史的古城气氛中,感受动画工作的魅力。
刘纮伸提到其中一堂课,必须用教授给予的2D概念,制作3D的模型,最大的挑战就是要在有限的10周内,掌握进度并顾及品质,这些课程让他得以快速提升创作能力。
教育部次长叶丙成致词时提到,在全球化的时代,设计师们更需与全球互动,展现专业,为国家带来改变的能量。这次成果展的主题是「造浪者」,希望同学们接受国际视野薰陶后,透过作品传达对人际对社会对环境的反思和关怀,并发挥「年轻人感动年轻人」的力量,鼓舞更多人勇于踏出台湾,拓展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