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赋能西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

摘要:振兴西部高等教育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至关重要。教育数字化是西部地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协同创新能力的重要突破口。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西部高等教育数字化建设水平显著提升。面对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的部署,西部各高校要树立“大数字观”,从多角度发力,放大教育数字化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叠加倍增效应。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西部大开发;高等教育;大数字观

❋ 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课题“中国教育学理论创生的内在逻辑”(批准号:GYJ2024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西部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强调,要“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高等教育作为科技、人才、创新的重要结合点,在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端科技人才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着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因此,振兴西部高等教育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为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西部高校建设提供了高位引领和基本遵循,西部高校要抓住教育数字化带来的发展风口,加快实现跨越式发展。

数字化转型为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带来新机遇

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对高等教育进行全方位重塑,教育数字化战略将成为促进西部地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增强西部大开发教育力量的重要引擎。

推进教育数字化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教育公平。由于历史、地理等复杂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在学科发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仍处于后发地位。推进教育数字化能够打破时空局限,使不同地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缩小东西部教育差距。

推进教育数字化有利于提高西部地区人才培养质量。数字技术的井喷式发展,正在对高等教育的基础设施、教学模式、应用场景等要素进行深层次革新,也使包含个性化教学、自适应学习、跨学科整合、多场景参与等特点的学习路径得以实现。这为西部地区学生学习潜能的激发、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推进教育数字化有利于增强西部高校协同创新能力。数字化思维具有破界融合、无限连接和多元开放等典型特征,有利于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在宏观层面,可以实现“国家资源—数字平台—高校育人”的协同共享,扩大西部地区优质资源覆盖面;在中观层面,可以实现“区域产业—数字智能—高校科研”的协同共建,促进西部地区产业升级;在微观层面,可以实现“高校育人—数字治理—学生成长”的协同共生,全面塑造西部高校育人新优势,为助力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推进,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数字化建设水平显著提升

从2001年发布的《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到2012年发布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再到2020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的规划始终强调要推进西部地区教育数字化建设。2013年以来,国家先后发布并实施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分别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优质数字化资源共享共建机制等维度推进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教育数字化作出战略部署。之后,教育部持续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撑下,西部高等教育数字化建设水平显著提升。

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迭代升级。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例,2022年3月平台正式上线后,广西、甘肃、云南等8个西部地区省级平台已陆续接入其中。西部地区可以享受平台的海量资源,包括2.7万门高等教育优质慕课,6.5万余件教材、视频等。[1]同时,“三平台、一大厅、一专题、一专区”的丰富平台资源,已经可以在电脑、教室大屏、手机、电视屏、Pad等多种终端上使用,“数字底座”不断完善。

“慕课西部行计划”助力“好课西部飞”。“慕课西部行计划”自2013年启动实施以来,面向西部高校提供了20.68万门慕课及定制化课程服务,帮助西部地区开展混合式教学935.95万门次。同时,西部高校教师接受慕课培训达 189.3万人次,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实验空间”覆盖 682 所中西部高校。“慕课西部行计划”为西部高校广大师生提供了一流的教育资源和服务,在其支持下,西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2]

数字技术促进西部高校“教学模式蝶变”。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西部高校课堂涌现出了异地同步课堂、融合式协同教学、在线远程实验等一批新颖的教学模式。如石河子大学教师在“模拟电子技术”课中指导学生通过远程访问,成功控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实验室内的设备,并完成了模电实验。兰州理工大学学生可以参与东南大学国家虚拟仿真项目“国际工程风险智能预警与应对虚拟仿真实验”,在线上完成工程实时混合模拟实验、工程采购模拟等实验教学任务。这些新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西部高校更好地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服务西部大开发战略。

教育数字化助推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

虽然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数字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转型仍面临一定困难。这不利于西部高等教育摆脱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服务社会发展等方面面临的“西部凹陷”的不利局面。因此,西部高校要抓住数字时代的发展风口,树立“大数字观”,跳出就教育论教育的理论局限、“等靠要”的思维局限、行政区划为本的视野局限,促进西部地区实现“内生式”发展。

突出应用为王,构建数智教育“新生态”。面对科技革命与教育变革深度互嵌、新质生产力与教育变革双向驱动的新趋势,西部高校迫切需要突出“应用为王”的导向,以“3C”(Connection、Content、Cooperation)为基础,以“3I”(Integrated、Intelligent、International)为指引,促进西部地区教育数字化的转型升级。

首先,西部高校要强化优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推进数字教育资源“集成化”建设。一是搭建校本智课平台,接入中国大学 MOOC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二是统筹开发西部地区特色课程资源;三是开发校本虚拟仿真式教学课程和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通过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课程体系,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广度和深度,建深建强优质课程“蓄水池”。

其次,西部高校要优化智能化发展的空间,推动教育教学全流程场景化再造。如从育人模式看,各高校应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目标,把握教育数字化独特优势,在夯实教育数字化基座的基础上,加快促进产业技术平台、学校教育综合平台和科研院所创新平台的跨应用、跨场景深度对接和联动发展。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为西部开发注入新活力。

最后,西部高校要深化数字教育国际合作,增强西部高校数字教育“出海”的自觉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提高西部地区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和陆海新通道的建设,为西部地区带来对外开放新机遇。西部各高校应结合自身特色优势,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探索课程互认与学位互授,推动教学科研资源的互通融合,创建科研创新平台,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也带动西部地区自身高质量发展。

优化学科体系,塑造数字化人才供给“新结构”。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之一,只有嵌入国家和区域发展大局才能释放出最大效能。当前,西部高等教育学科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性不强、学科辐射引领作用发挥不足,还不能有力发挥对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因此,西部高校要跳出就教育论教育的思维局限,逐步实现学科专业体系与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的深度融合,不断优化数字化人才供给“新结构”。

西部高校优化学科体系应从以下三方面发力:首先,要积极对传统优势专业进行迭代升级,全面推进传统优势专业改造,培育一批数字化特色专业和数字化特色学科群。西部地区高校要立足自身独特的资源禀赋,在生态保护、风沙治理、敦煌学等领域,形成一批以“人工智能+优势学科”为特色的原创性引领型的学术高点,形成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的特色化学科发展新赛道。其次,西部高校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目标,主动适应区域数字经济的发展需求,强化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碳中和、碳达峰等领域新兴学科的谋划布局。最后,要依托“数智+”推进交叉学科建设,聚焦人工智能背景下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新医科的大场景构建,促进多学科协同发展。

在此基础上,西部高校要紧贴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需要增加高层次数字人才有效供给。2024年4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明确提出,要加强高等院校数字领域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加大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力度。西部高校要在加强数字领域相关学科专业建设的同时,加快数字领域相关学科博士点以及数字领域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建设,加大高层次数字人才培养力度。

坚持“合纵连横”,开拓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新局面”。数字技术能够突破时空、跨越山海,让东西部高校实现优质资源联动,让西部地区各高校实现区域发展联动。因此,西部各高校要通过“合纵连横”的机制创新,以数字教育增强西部高校发展动力、活力和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

“合纵”即西部高校依托区域优势推动科技资源集聚,推动集群创新发展。西部地区各高校要加快形成区域高校联盟,推动以西安、兰州、重庆、成都为战略支点的高校集群发展,充分发挥“领头羊”的知识溢出和技术扩散作用。同时,要加强专业集群建设,促使西部地区形成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办学发展模式。

“连横”即西部高校在加快推进高校集群发展和专业集群建设的基础上,深度融入“东数西算”工程,实现东西算力产业联动。算力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新质生产力。“东数西算”工程通过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和大数据一体化的超级算力网络体系,实现东部算力需求和西部能源供给的联动调配,[3]是实现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和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举措,同时也具有激发西部数字经济活力、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西部各高校要紧抓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设的战略机遇,一方面通过学科集群优化,搭建物联网、大数据和虚拟仿真等实验实训平台,打造数字经济人才培养高地;另一方面,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枢纽节点与非枢纽节点高校的协同创新,共建城市算力网实验场,推动“东数西算”工程建设。

激活数字化引擎,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是西部地区不断发展的基本前提,西部高等教育承担着“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重要任务。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既提供了更多样高效的技术工具,也使舆论环境更加复杂,对西部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在推进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西部高校要警惕数字自由主义泛滥对学生价值观的隐性影响,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好数字技术对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正向促进功能。

从宏观层面看,国家要加快构筑血脉相连的数字生存空间。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智能算法的推荐逻辑,完善算法驱动的信息过滤系统,掌握数字空间舆论场的主动权和主导权。从中观层面看,西部地区可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利用数字化技术优势,整合能够彰显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特征的地方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从“国之大者”“文化记忆”“民族叙事”“人生大课”等维度构建立体化育人资源体系。从微观层面看,西部高校要加快数字化“大思政课”建设,发挥好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在课程筹备阶段,要通过学习分析系统、AI助教等辅助教学技术分析学生的兴趣点和困惑点,以实现“精准滴灌”,更好发挥思政课的价值引领和立德树人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般融入红色文化叙事下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中。

教育数字化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战略支点和创新引擎。因此,西部各高校要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顶层设计和宏观布局下,树立“大数字观”,以教育数字化促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快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跨界融合,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放大其在西部大开发这一世纪工程中的叠加倍增效应。

参考文献:

[1]郑翅,高毅哲.数字教育 引领未来——我国教育数字化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综述[N].中国教育报,2024-01-30.

[2]王鹏.多措并举精准施策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中西部教育发展水平成效显著[EB/OL].(2024-06-19)[2024-07-12].http://www.news.cn/politics/20240619/cfdc335e8899

40cd9a221be55958d03f/c.html.

[3]唐卓.“东数西算”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J].人民论坛,2022(15).

(作者金紫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司明宇系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单笑斐

《中国民族教育》2024年第7-8期

作者:金紫薇 司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