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抗旱稻试种成功!未来五年广东计划撂荒地复耕100万亩
8月3日,阳光明媚,佛山市三水区大塘镇的田野里,金色的稻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远处的青山与蓝天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节水抗旱稻在复垦耕地上的应用现场会”正在这里举行,助力广东省粮食增产目标。该活动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华南农业大学、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全国节水抗旱稻全产业链创新联盟指导,佛山市三水区农业农村局、大塘镇人民政府和“双百行动”乡村产业发展高校联盟、华南农业大学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主办。
节水抗旱稻实现撂荒地变丰收田
广东是我国人口大省和经济强省,也是我国最大的粮食主销区之一。然而,近年来广东省粮食产能不足,每年大米缺口400万吨,粮食自给率不足30%,种源创新不足、水稻种植面积下降。撂荒是目前广东省农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据测算全省的撂荒地面积达300万亩,占比15%左右。大量的水田没有种植水稻,其主要原因是部分水田灌溉条件不足,易受干旱影响,经济效益低,农民改种其它作物甚至撂荒。节水抗旱稻的出现,为广东粮食安全与可持续生产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据介绍,节水抗旱稻是兼具水稻的高产优质和陆稻的节水抗旱特性的栽培稻新类型,既可在水田种植,产量和米质与水稻相同,但节水50%,少施化肥30%,减少碳排放90%以上;更可在旱地、撂荒地、山坡地种植,极大地拓展了水稻种植空间;节水抗旱稻生产可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实行“旱直播”或“免耕直播”,投入低,省工增效。相关研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3)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20)。
现场观摩会首先由承办单位澳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吴坚引导参会者实地考察节水抗旱稻种植现场。本次展示会的项目土地总面积近800亩,复耕前为香蕉种植园。年初经土地整治复垦作为水稻田,但因其沙质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土壤犁底层未形成,灌溉条件不完善,无法种植普通水稻。面对这种情况,该公司引进节水抗旱稻旱优73与旱优78进行示范种植。澳农基地现场展示的稻田于4月中下旬分别采用机械旱条直播、机覆全生物降解膜旱直播;大塘村示范品种为旱优73,采取无人机水直播。两个示范点均采用节水旱管模式,全生育期只浇灌3-4次“跑马水”,主要依靠降雨。在炎炎烈日下,不同方式播种的节水抗旱稻均呈现出良好的长势,株挺叶茂、稻穗齐整,预示着此次复耕试种成功。
吴坚还表示,传统观念认为需要大量肥料才能种出好作物,但是华农发明的节水抗旱稻新品种给了他惊喜。最终仅使用了35斤尿素和复合肥,便成功种出了优质水稻,这一结果远超他的预期。相比之下,过去每亩地通常需要七八十斤肥料。
未来3年左右建立节水抗旱稻全产业链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夏辉介绍,在研发与推广节水抗旱稻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是确保农户掌握配套的栽培技术,以实现高效种植。鉴于节水抗旱稻作为一项新理念、新产品、新技术,其“旱直播旱管”的种植方式虽然轻简绿色且经济效益高,但初期缺乏技术支持可能导致种植效果不佳,进而影响农户的持续参与度。为解决这一难题,项目方选择与企业合作,由企业提供后续服务和技术培训,确保农户能够成功采用新产品并持续受益。此外,项目正致力于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整合农机、栽培和土壤肥料等多方面资源,预计在未来3至5年内,能够建立成熟的节水抗旱稻全产业链,并使该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夏辉表示,在传统水稻种植中,水淹种植虽然产量高,但会释放大量甲烷并造成环境污染。通过“旱直播旱管”技术,研究团队发现可以减少95%以上的甲烷排放,并减少农药化肥的径流面源污染。他们也在与腾讯合作,探索将稻田减排减少的碳排放纳入市场交易的机制,预计每亩地可给农民增加约50元收益。这一创新方法不仅有助于环境保护,还能为农户带来额外收入,推动节水抗旱稻的推广。
会议期间,大塘镇人民政府、华农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与澳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三方就成立“佛山节水抗旱稻产业园”签署框架协议,标志着节水抗旱稻正式扎根佛山,基于节水抗旱稻全产业链创新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在广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计划5年新增稻谷产量4亿公斤
在会上,华农校长薛红卫指出,农业产业需致力于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有效和高质量的农产品。当前,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农业绿色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华农正积极推动节水抗旱稻等新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旨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化肥使用量,并探索与无人机、智能农机等先进技术相结合的可能性,以实现更高水平的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通过与地方农业局的合作,以及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试验,节水抗旱稻技术有望在广东乃至整个华南地区得到广泛应用,为当地的农业转型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成立于今年2月,由节水抗旱稻发明人罗利军教授担任院长与首席科学家。罗利军介绍,研究院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新质生产力,从而全面实现水稻生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田增值、农民增收”的绿色转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与农业生态安全。成立伊始,研究院就根据广东粮食安全需求,制定了“基于节水抗旱稻的新增4亿公斤粮食行动方案”,提出“发展节水抗旱稻,5年实现撂荒地规模化复耕100万亩,新增稻谷产量4亿公斤”的目标。
未来,该院将继续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培育适合广东种植的节水抗旱稻新品种,研发配套的轻简绿色栽培技术,推动节水抗旱稻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因地制宜推广节水抗旱稻,助力撂荒地的规模化复耕复种与扩面增产,积极探索稻豆轮作、烟稻轮作、农光互补等创新种植模式,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土地种植效益,为发展广东农业生产的新质生产力贡献华农力量。
文丨记者 陈亮 实习生 王蓉 通讯员 费思迎图、视频拍摄丨记者 潘俊华视频剪辑丨记者 余梓涛 实习生 孙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