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寻亲十三载 科技照亮回家路
深圳新闻网2024年10月23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庄瑞玉 通讯员 刘盛福)“终于找到失散40年的弟弟了!”2024年10月16日,在深圳市救助管理站受助13年的徐先生,在工作人员的暖心护送下,终于踏上了归乡的旅程,与家人幸福团圆。这一动人成果,得益于深圳市救助管理站“321科技寻亲”立体新模式的成功运用。
“2011年8月,徐先生刚来救助站的时候,饱受精神疾病的折磨,无法正常沟通,也不能提供个人身份信息。”救助站工作人员回忆,当年,救助站迅速启动身份快速查询机制,然而,一番努力后却查无此人。随后,徐先生被安置在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康复治疗。滞留期间,救助站又启动寻亲服务机制,多轮次、多渠道地进行寻亲排查,却依旧未能查明其身份。
深圳市救助管理站并未放弃,在市民政局指导下,救助站工作人员为徐先生建立滞留受助人员寻亲档案,长期跟踪,定期与他接触、交流。他们耐心地采集徐先生的叙述内容,仔细分析地名、人名、口音等关键信息,并及时进行甄别核实。在漫长的接触沟通中,寻亲工作人员与徐先生逐渐建立起信任关系,成功挖掘出徐先生的深层记忆。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歪歪斜斜写下了一个人名和一个街道名字。
寻亲工作人员根据这一珍贵线索,借用公安科技手段,通过大量数据的碰撞比对和研判分析,比对出姓名为徐达(化名),户籍地址为浙江省兰溪市,与受助人员徐先生的自述信息高度吻合。
“我们立即与当地救助管理站联系核查。经核实反馈,当地一名失踪人员与徐先生高度相似,为确保徐先生身份信息的准确性,救助站联动兰溪市公安,采集其哥哥血样进行DNA鉴定。”该工作人员表示,漫长的等待后,DNA送检结果终于传来,确定受助人员徐先生与其哥哥符合全同胞关系,徐先生的身份得到了确认。这场漫长的寻亲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近年来,深圳市救助管理站不断探索新思路、开辟新渠道、探索新模式,逐渐形成“321”特色寻亲工作方式方法。“3”即建立“3个信息发布平台”机制,在全国救助寻亲网、今日头条网、市民政局科技寻亲平台刊登失亲人员信息。“2”即健全“2运用”手段,完善“2统筹”办法,与公安部门合作,协调运用公安DNA技术比对和人脸识别技术比对两项高科技手段,在血液采集的基础上,将长期滞留受助人员信息批量导入全国人口信息系统、DNA信息库、人口失踪库以及人像比对系统进行专项比对寻亲,实现长期滞留人员人脸识别、DNA信息比对率100%;统筹政府和社会两类寻亲资源,延伸社会力量参与寻亲。开展“1”深挖滞留人员信息,引入寻亲工作人员,开展现场寻亲“听说读写”等工作方式方法,深挖滞留人员信息,多方核实、反复验证,直至成功寻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