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藏先遣连:新中国第一支进藏的部队,63人牺牲,连队没人记大功

▲进藏先遣连

前言

1949年10月1日。

▲开国大典

下午3时,北京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全国已经解放的各大城市举行了热烈的庆祝活动。

而此时,国内仍有广东、云南、四川、海南岛、西藏等省份地区暂时还没有完全解放,全国解放大业刻不容缓。

1950年5月1日,随着海南岛解放,西藏成了中国大陆唯一一块没有解放的地方,下一步和平解放西藏迫在眉睫 。

其实在新中国成立不久,西藏地方政府噶厦,曾‬以所谓“西藏外交局”的名义致电毛主席,表示不希望解放军入藏,这让毛主席不得不考虑是否要把解放西藏的问题尽早提上日程。

▲彭德怀

1949年11月23日,毛主席就解决西藏问题,致电彭德怀并告刘伯承、邓小平等,指出:

▲邓小平与刘伯承

1949年12月6日,毛主席出访苏联,列车途径满洲里时,给中共中央、彭德怀并转发邓小平、刘伯承:

毛主席根据国际局势,调整了“先解放台湾后解放西藏”的战略规划,把解放西藏提到前列。

同时根据形势变化,改变了战略部署,将担任进军西藏的主要任务,由西北局转交给西南局,从云南、青海、新疆分别派出部队“多路向心”进发,解放西藏。

自此,进军、解放西藏的序幕正式拉开了。

向西藏进发

为配合西南第18军主力部队,彭德怀命令新疆军区派出一支部队进军藏北,解放阿里。

▲王震

针对这一指示,新疆军区司令王震第一时间想到了原五师副师长何家产,何家产在解放新疆的战斗中,有着不小的贡献,善于打硬仗。

于是,刚刚解放新疆的第二军按照命令指示,组建独立骑兵师,何家产任师长兼政委。

1950年5月,何家产赶到兰州西北军区接受任务,彭总的桌子上,放着一张由陈毅托人从香港买来的英文分省地图,上面藏北除了一个黑点与英文标注,几乎一片空白,彭总把地图上的黑点处用铅笔圈了起来,对何家产说:“这里是你们的目的地,阿里地区‬首府噶大克。”

新疆军区司令王震早前派人对进藏路线进行过初步勘察,并将勘察结果连同相应建议汇报给中央及彭德怀:

中央接受了王震的建议,指示何家产抽调精干人员,组建一支先遣连,为大部队进藏探路。

▲何家产

在兰州接受任务后,何家产匆匆返回新疆,着手准备组建“进藏先遣连”。

他深知此次任务的艰巨,因为从新疆于阗到西藏阿里,是一条仅有起点与终点,中间没有连接线,没有路,没有向导,没有补给,有的只是险峻的昆仑山脉,荒无人烟的荒原。

何家产在经过多番商议后,最终决定:

进藏先遣连,由来自7个民族的136名官兵组成,配179匹战马、35峰骆驼,每人配1支步枪,每个班6挺轻机枪,第4排配6门迫击炮和2挺重机枪,相当于一个加强连的编制。

▲李狄三

李狄三任进藏先遣连总指挥兼党代表,曹海林任连长,李子祥任指导员,特级战斗英雄彭青云任副连长,连队番号独立骑兵师1团1连。

临近出发前,新疆军区政委王恩茂在得知先遣连还差一些防寒物资后,找到军区后勤领导,要求其想尽一切办法,保证先遣连每人要有两件皮大衣、一条毛毡。

并把师级干部配发的翻毛皮鞋全部收回,加上库存的,全部发给先遣连战士,后勤部按指示清点过后,发现皮大衣还差一些,王恩茂带头脱下自己的皮大衣,此外还有:

▲誓师大会

1950年7月31日,何家产站在于阗县普鲁村一处麦场上,举行先遣连的进藏誓师大会。

大会上,副连长彭青云骑马来到台前,从何家产手中接到一面写有“向西藏大进军”的鲜艳大旗,高举旗帜绕会场三圈,先遣连战士齐声高呼“不怕艰难险阻,解放藏族同胞”。

8月1日,先遣连从新疆于阗县普鲁村向藏北进军,目的地是西藏阿里首府噶大克,与部队一起出发的还有新疆地方政府组建的,民工毛驴运输大队,为部队托送粮食等物资。

王震亲自送行,何家产骑着马一直把队伍送到昆仑山脚下的苏巴什河。

就这样,先遣连战士高举“向西藏大进军”的旗帜,踏上了进军藏北阿里的征途。

此时,没有人知道此行将会遭遇多少困难,也没有人想到,此行会有人没能活着回来。

难于上青天

出发后不久,先遣队冒着沿途高寒缺氧的困难,花了三天时间穿越赛虎拉姆大石峡。

▲到达昆仑山

接着到了白雪延绵的昆仑山,翻过此山,必须经过库克阿大坂,连队赶到雪峰脚下时,李狄三命令就地宿营,休整一晚再登峰。

第二天清早,当战士们走出帐篷时,发现外面很多毛驴冻死了‬,心知‬此行‬困难‬重重‬,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李狄三遣返了民兵运输大队,让民兵同志们按‬原路返回。

库克阿大坂上坚硬的寒冰挡住了前进的道路,于是战士们挥镐挖冰,劈开一条通道,由于严重缺氧,许多战士开始头晕、头疼、呕吐、呼吸困难,有的马匹鼻孔开始流血。

有的战士头痛得实在忍不住了,就用毛巾把头紧紧地裹起来,减少头痛带来的‬痛苦。

▲先遣连行军途中

经过几日努力,终于挖出了一条通道,由于冰面太滑,人走在上面很容易滑倒,更别说驮着物资的骡马,连队领导就带头把皮大衣脱下来,铺在光滑的冰面道路上防滑。

就这样骡马踩在铺着皮大衣的冰面上,走在前面,战士们则互相搀扶着走在后面,有的扶着马背,有的拉着马尾巴,有的战士走着走着昏迷了过去,其他战士就背在‬身后‬,大家举步维艰,覆冰前行。

因为坚持着信念,没有一个战士退缩。

▲先遣连行军途中

第九天时,连队开始翻越海拔6000米的界山达坂,走到半山腰的时候,又遭遇暴风雪,战士们被吹得东倒西歪,周围都是雪,白茫茫一片,什么都看不见,大家相互呼喊鼓励。

等到暴风雪停了,战士们爬出雪堆,在一一清点人数后,整装继续前行。

这个时候,因严重的高原反应,连队失去了第一个战士:刘进吉,年仅33岁。

他的登记信息很简单,只写着:1917年出生,甘肃天水,汉族。

在翻过界山达坂后,连队走到一片草甸,因为这里有许多野马,战士们便给这里取名“野马滩”,李狄三让连队在此休整。

▲先遣连行军途中

休整两日后,连队进入藏北高原,这里由于强烈的日光照在雪地上,又折射回来,晃得战士们眼睛都睁不开。

没走多久,大家都开始眼睛红肿,又疼又痒,眼泪一直不停地流,卫生员徐金全把带着的眼药水都拿出来发给众人,也无济于事。

副连长彭青云后来回忆:

没办法行军了,李狄三与连队其他干部商议‬后,决定就地扎营,想办法把大家眼疾治好再行军,大家围在‬一起‬,眼睛都睁不开,你一言我一语,积极讨论对策。

有人提议用雪球揉眼睛,有人提议用热气熏眼睛,两种办法都试过后,结果都不奏效,反而加剧了疼痛,当时他们不知道这就是雪盲症。

后来在一名炊事员的偶然发现下,用锅灰抹在脸上,可以减轻,这才得以勉强走出雪地。

▲先遣连行军途中

一个多月后,9月15日,先遣连历尽千辛万苦,抵达阿里地区改则宗的两水泉,并在此建立了第一个转运留守据点。

在两水泉扎营后,这里地处荒原,人烟稀少。

李狄三立即安排了五个侦察小组,分头寻找藏族同胞,进行宣传工作,结果一都没能找到。

后来加大了搜寻范围,能出去的战士都被派出去了,终于在有一天,彭青云小组带来了好消息,他们在草原上发现了一对带着四个孩子的藏族夫妻。

听罢‬,李狄三带着翻译乔德禄急忙赶去,藏族夫妻对背着枪的陌生人很戒心,不让靠近,李狄三就令战士们放下枪,他和彭青云一起,两人手捧哈达,慢慢向这对夫妻走去。

这时‬乔德禄犯了难,要怎样跟这对夫妻介绍先遣连呢,怎样介绍解放军呢,“解放军”用藏语该怎么说,那时候“金珠玛米”还没有出现。

情急之下,乔德禄用上了“夏保”(藏语朋友的意思),“解放军就是藏家的夏保”。

后来先遣连各侦察小组陆续带来好消息,藏民同胞一户接一户的被发现,而先遣连到达藏北高原的消息也很快传到了噶大克以及拉萨。

生死扎麻芒堡

▲先遣连行军路线

在两水泉寻找藏民同胞进行宣传的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后,先遣连决定继续向藏北高原腹地进发,在到达扎麻芒堡后,因缺乏补给,战士们也筋疲力尽,先遣连在此停留休整。

此时,昌都战役结束,阿里地区政府派出代表才旦彭加准备与先遣连进行谈判,双方经过三天的谈判后,达成《五项协议》:

此协议同时也是人民解放军进藏史上与西藏地方政府达成的第一个协议,意义重大。

可在签完协议没多久,阿里地区政府又派兵把扎麻芒堡给围住了,为了在昌都战役后能与西藏顺利和平会谈,王震下令先遣连:

就这样守在扎麻芒堡的先遣连成为了一支孤军,而对他们来说真正的考验也来了。

当时已经到了10月严寒,大雪封山,从新疆后方的后勤也彻底断绝了,之前的供应因为携带不便,大部分都存放在了两水泉、多木据点。

一次,指导员李子祥带着王兴才返回多木运粮,途中遭受暴风雪,只能在半途度过一夜,而因此两名战士手指被冻掉。

守在扎麻芒堡的先遣连物资匮乏,加上长期的高原反应,有些战士开始因为全身浮肿而痛哭逝世,连卫生员徐金全也未能幸免。

为了解决饥饿问题,李狄三指挥先遣连自力更生,成立一个打猎小组,蒙古族战士巴力祥子在一次外出打猎时,迟迟未归,几日后在一处背风的山坡上被找到时,成了一个冰雕,永远的在高原睡了过去。

▲三封电报

第二年1月,先遣连向新疆独立骑兵师发了三封电报:

在扎麻芒堡,不断地有战士牺牲,据李子祥后来回忆:最多的一天,连队举行了11次葬礼,有的战士甚至在埋葬完战友后,返回营地的途中倒下了。

为了防止不被阿里地区政府发现先遣连大量减员,死去的战士下葬一律平坟,不立墓碑。

王震在得知先遣连的困境后,下令“不惜代价,接通运输线”,并两次为先遣连全体官兵请功,称先遣连“历尽我军长征以来最大之不幸,最重之苦难”。

后来救援队伍分三批先后进藏,前两批队伍都倒在了半途雪地中,第三批救援队伍在走了25天后,到达界山达坂时,只剩下少数牦牛存活,为了减少损耗,队伍决定只留下两名雪地行军较好的队员继续前行,其余人返回于阗。

于是两名维吾尔族战士塔里甫·伊明和肉孜·托科拉着3头牦牛艰难前进,塔里甫·伊明在半途中牺牲了,仅剩肉孜·托科一人赶着两头牦牛,带着1.5公斤食盐、7个囊膜和半麻袋来自内地的慰问信,成功送到先遣连手上,战士们听闻救援队路途艰辛,每个人都哭了,并请求不要再冒险送粮。

▲进藏先遣英雄连

2月5日春节,中午,先遣队收到一封来自西北军区党委的电报:

这是自1927年以来,以一整个建制连队每人记大功一次的,仅此一例。

后来,毛主席在听闻西藏军区政委谭冠三汇报后,动情地连说了三遍:“盖世英雄!”

完成任务

到了5月,随着道路冰雪的消融,独立骑兵师第二团团长安志明率领后续部队增援到达扎麻芒堡,先遣连才得以从死亡的威胁中挣脱出来。

而总指挥和党代表李狄三,这位出身河北的老革命,却在这个时刻倒下了,成了先遣连牺牲在扎麻芒堡的最后一人。

在李狄三弥留之际,安志明俯下身子,对他说:“李狄三同志,你已经光荣地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已经在北京签订了。”

通讯员曾自修曾回忆,在李狄三病危的时候,党支部一度决议要他使用仅有的一支盘尼西林,遭到李狄三拒绝,坚决要求留给其他病号。

曾自修整理他的遗物时,看到李狄三在日记上写道:

1951年5月7日,日记的最后一页,写着他的遗嘱:

李狄三牺牲后不久,中央军委追授他“人民英雄”称号。

1951年6月6日,先遣连在向师部党委发电请求后,除病员留守扎麻芒堡外,其余45人同后续部队从扎麻芒堡再次出发,前往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噶大克。

8月3日,先遣连到达噶大克,当天下午举行了庄严的升国旗仪式。

至此,经过一年零三天的艰苦进军,先遣连圆满完成了“挺进藏北,解放阿里”的任务。

先遣连实现了出发时的誓言:“就是剩下最后一个人,也要把红旗插上噶大克!”

▲烈士墓

1965年,阿里军分区将先遣连烈士的遗骸,集中迁移到了狮泉河烈士陵园。

▲进藏先遣连纪念馆

从出发时的136人,到最终完成挺进任务时。

在藏北高原上,包括李狄三在内,总共留下了63位进藏先遣连烈士的忠骨。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祖国的今天是无数先烈的牺牲换来的,我们应该永远缅怀他们,向进藏英雄先遣连的烈士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