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如何助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之路?业内:构建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 资本市场连接各类创新资源
财联社10月19日讯(记者 史思同)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已经成为引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
在近日举办的金融街论坛中,来自证监会、交易所、法院以及金融机构等多方人士围绕“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 更好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展开深入思考,并进一步探讨了境外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型企业、培育未来产业的主要经验。
“资本市场是连接各类创新资源的重要纽带,在资本形成、资产定价、风险缓释和人才激励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北京证券交易所董事长周贵华指出,促进科技创新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未来北交所将通过在制度、创新、服务、政策等方面以更大力度支持科技创新。
上市专精特新企业占比近半,北交所大力支持科技创新
“专精特新企业是中小企业的‘领头羊’,具有创造活力足、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特点,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
中国证监会公众司监管司一级巡视员、副司长商庆军指出,作为资本市场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主阵地”,北交所和新三板持续深化改革、稳步健康发展,吸引了一批创新属性优、科技成色足的中小企业,在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了解,目前,北交所254家上市公司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3家,占比48.43%;新三板挂牌公司中,“小巨人”企业共950家。同时,北交所累计帮助创新型中小企业实现融资超530亿元,募集资金八成以上投向绿色低碳、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
“促进科技创新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在北京证券交易所董事长周贵华看来,近年来,资本市场深化改革持续推进,逐步完善了全链条、全生命周期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市场体系和制度安排。
展望未来,周贵华表示,北交所将通过强化制度的适应性、创新的包容性、服务的精准性、政策的协同性等方面以更大力度支持科技创新。“深入研究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评估完善发行上市机制、优化融资并购安排、丰富产品工具体系,支持代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优质企业上市发展。”
同时,商庆军也表示,证监会将不断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通过着力强化“主阵地”功能发挥,提升上市公司整体质量和投资价值,推动投资端与融资端均衡发展,以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多方面,推动北交所、新三板高质量发展,提升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和服务能力。
配套措施全面,境外资本市场经验或可借鉴
与此同时,业内普遍认为,对于如何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境外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型企业、培育未来产业的主要经验也值得进一步学习和借鉴。
对此,新加坡交易所(北京)首席代表魏浩宇介绍称,制度方面,在上市板块的设置上,新交所设置了主板和凯利板,分别面向发展成熟、业绩稳定的企业,以及高速发展的有潜力的企业。同时设置第二上市框架,允许已在其他市场上市的企业通过一个高效的流程快速在新交所上市。
配套措施方面,新加坡资本市场推出了投资基金、上市补贴等配套措施支持企业上市。在上市前,企业有望获得新加坡政府基金的投资,并通过新加坡金管局提供的资本市场津贴减轻上市成本的负担。
同时,大和证券(中国)总经理耿欣也介绍了日本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型企业的经验。据了解,20世纪90年代,日本政府推出“产业再生政策”,对运用知识、设备、技术储备调整经营业务与经营方式的日本企业,给予政府性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
2022年,东交所按照市值、流动性和公司治理等定量和定性的基准,重新划分了“Prime”“Standard”和“Growth”三个新市场,分别面向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的大型企业、已经具备一定知名度和业务基础的中型企业,以及具有高度成长潜力的新兴企业。
在二级市场方面,日本政府则采取持续引入增量资金、鼓励并购重组、改善公司治理等长期举措。包括日本央行持续增持股票,重点配置包含科技型企业等核心资产的ETF,持续买入推动市值长期稳定上涨;政策引导日本企业加大并购重组的资本运作力度,鼓励开展海外并购;允许上市公司向董事无偿授予股份,提高股票期权的最高行权金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