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钟赢家《天桥上的魔术师》制作人认了「视觉特效有外包大陆公司」

《天桥上的魔术师》剧照。(公视提供)

台剧《天桥上的魔术师》获得6大奖项,成为本届金钟奖最大赢家。今年金钟评审林家齐日前在脸书发文,指出该剧超过80%视觉特效是由北京诺华视创公司负责,而非先前剧组所宣传的所为「台韩视效跨国合作」,喊话「用人民纳税钱支持的作品,就应该尽可能把资源都留在台湾」。

出品方之一的公视昨回应,表示该剧「并无80%特效由中国团队制作一事,皆由台湾数百名影视专业人才参与执行」。文化部长李永得则表示,据闻是韩国进行特效,有无再转包还要了解。

《天桥上的魔术师》制作人刘蔚然今早在脸书对此回应:「我不讳言,韩国公司的确转发了部分制作给大陆公司,但韩国公司承接的部分也只有50%,即便他们局部发出,不知何来全片80%之说。所谓这是纳税人的钱,是太大的帽子,但我也可以很不愧于心的说,全剧组以及参与在《天桥上的魔术师》的所有人,没有愧对这一分一毫。」

刘蔚然脸书全文:

关于「天桥上的魔术师」,在整个从筹备到播映的过程中,我始终没有多说什么,因为我相信的是,没有任何一部影视作品的过程是容易的,只有最终呈现出来的,观众看见了、感受了什么,这个才是真真切切的。我们做到了的,我们没做到的,都是下一次需要再努力的经验与目标。

昨天一整天着实百感交集,从抒情文到激动文,换了各种写法想说说一直以来关于「天桥上的魔术师」的各种争议,但我还是先来说说关于美术场景视效的这一整件事吧。

故事发生在1980年代的中华商场周围,一个现在已经消失的场景。消失的不只是在现在宽敞的中华路上很难想像曾经有过的商场本身,整个西门圆环和中华路两侧的建筑也与当年的情景大不相同。如何重现许多观众都仍然熟知的场域,如何搭建看起来足够丰富的场景,又要能够在预算内完成,一直是一个导演、摄影师和美术视效的大难题。看着美术在预算的局限性下各种拆解拼装搭建场景的方式,导演和摄影师在一次次的会议中伤神挠头,这样又该怎么在因此被限制住的镜位和摄影机运动怎么想办法突破再突破…。

(有些细节我就用以下几张图来配图说明一下,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看看。)

于是首先有了在汐止雍和建设那块地上的场景搭建。

美术头哥如同变魔术般的将一、二、三楼和天台都拆分开来落于平地,还格外具有巧思的将部分招牌做成了双面,从另一个方向拍摄可以当成另外一栋楼、多偷一点角度和机位(这样也都已经让预算有了不小的超支…)。

去年参观过的媒体朋友们很热情的说我们神还原了当年的中华商场时,我们稍稍的安了心,但随之而起的各种质疑「为什么不是搭建一个可留存的场景供其他剧组的延续性使用?」感到沮丧。但为什么搭成这个样子?原因其实有点简单,这个预算而没法搭建起完整的一栋百公尺长的三层楼双向性建筑,而这样局部性拆解搭建临时建物的方式又只是根据「天桥上的魔术师」剧本当中需要的场景,其他的剧组可能有其他的需求…。

但其实更难的还在后头。

美术搭建的场景只是剧中角色的主要表演区(以下图片中有一个标示出5的,我们看起来很大的场景搭建其实只是搭了需要的这一小块),但整个西门町的周边环境是一个更巨大的工程。

几经研究之后,跟其他影视作品当中的场景延伸最大的不同是,这是一个观众太熟知的区域,全十集的故事都在这个区域发生,我们只能扎扎实实的把周边一圈的建物从零开始的用数位的方式完全重建起来,这不是一个「看起来有年代感」的自行发挥设计就可以过关的大工程。

我简述一下这个工序:

1. 跟台北市政府建管处、都发局等单位申请不同年代版本的地形图、航测图、始照图、立面图等等。(感谢台北市政府以及在这些公文往返过程中协助我们最终取得资料的好多人。)

2. 洪大为建筑师事务所参照各种图纸把周边可能最近景呈现的40栋楼,一栋一栋的盖出来。(在此要再谢谢我的高中好同学魏郁祥在最艰难的时候给了我们一盏明灯,又协助我们寻找着愿意支持做这样复杂的基础工程的建筑师。跟建筑师的收入相比,我们付出的相应酬劳可以说他们简直义务帮忙了。)

3. 建筑师搭建完的数位建筑模型,回到美术组再确认,连同招牌看板等软件设定资料一起转给视效组。(尤其实景搭建其实是偷了尺寸的,并非1比1还原,所以在相对位置对应关系上,周边建筑环境也得调整,让最终视觉呈现出的相对位置看起来不穿帮…。)

4. 视效组搭建完的建筑,贴上在拍摄期只要有时间就拉着制片组,各处拍摄台北大小巷道找寻之后可能用到的材质参考,再回到美术组再次做确认。

5. 至此才完成了一套周边环境建筑的数位模型,提供给所有参与的视效公司。

之后就是一般的背景合成的视效流程我就跳过了。

在视效公司的选择和最终的工作分配上,有几个可以说明的。

我们在最初的征选提案上,提出的是以韩国公司Digital Idea为主要的视效公司,美国公司Pixomondo和台湾公司赏霖为辅,希望可以在各公司的强项达到最佳效果。但真的开始往下推进时,才知道我们没想到的事情还是太多了,原本的关注焦点可能还是落在了斑马、小黑人、石狮子、金鱼…等等生物类的事情上,但事情远远不是这么简单…。

过程中,我们从Digital Idea换成了4th Creative,因为剧本的调整和修改没能和Pixoondo合作,最终又加入了一直支持我们的台湾公司台北影业和辕年视觉创意。

接下来就是最终的工作分配。源于前面所说的背景合成的这一大大大件事,我有两个可能方案,一个是按照同一区块的背景合成分配,比如五栋朝南一楼西区、五栋朝北区二楼东区外景、天桥上……等等的区块跨分方式,大家对该区块相对应的环境对应可以更熟悉,但环境贯穿全十集且每集都涵盖了各方位,又生物类的视效原本就是不同公司制作,这样会大大提高工序复杂度,所以最终可以在最短时间内高效完成的概念下(真的很短,直到去年九月还在不停调整剪辑,但十二月得交片…),是以该集生物是由哪家公司制作就由该家公司同时完成所有背景合成的方式处理。

全十集一千多颗镜头,就在短短的三、四个月当中用这样的方式,完成了最终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样貌。(真的很辛苦导演在每颗镜头来回来去的一次次的调整修改。)

我不讳言,韩国公司的确转发了部分制作给大陆公司,但韩国公司承接的部分也只有50%,即便他们局部发出,不知何来全片80%之说。所谓这是纳税人的钱,是太大的帽子,但我也可以很不愧于心的说,全剧组以及参与在「天桥上的魔术师」的所有人,没有愧对这一分一毫。

也谢谢你。给了我发这篇文的机会。

多加一句小小心声:原子映象做过预算最高的电影「吃吃的爱」全片视效是在台湾做的。请不要给出有预算就外找,没预算就委屈自己人的这种说法。这句话大概是昨天最伤心吧。这么简短的话真的很误导,预算不是绝对数字,是在这个数字之下我们需要完成的相应内容。

「天桥上的魔术师」从过程到成品的确没有尽善尽美,我也虚心接受各种指教。有各种问题我会一一回复的。不过不要再隔空引战了,那是我最不希望见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