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里的二十四节气 | 冬伊始万物藏,来五塔寺赏初冬新章
(原标题:京城里的二十四节气 | 冬伊始万物藏,来五塔寺赏初冬新章)
立冬时节,秋风谢幕,冬寒初降,万物开始潜藏,自然界的喧哗缓缓沉入静谧。作为冬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冬的到来标志着冬季的开始。寒风吹拂,落叶似金,在空中旋舞,为大地织就一袭金褐色的绒袍。红枫黄栌,山河披上了绚烂的冬衣,预示着秋日的终章与冬日的前奏。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象征着秋之丰饶与冬之沉静间的盛大转换。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立者,始立也;冬者,终也。” 此时节,水初凝为冰,地渐覆以霜,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以待来年春回大地之时的生机勃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一候“水始冰”。立冬之初,气温下降,水已经能结成冰。但立冬时的冰还很薄,还不能行走,需要特别小心,这也是“如履薄冰”成语的由来。
二候“地始冻”。立冬后气温进一步下降,中原大地土壤硬化,地表覆盖一层白霜,万物归根。地之冻,非止于形,更在于神。大地封冻,象征着生命的沉睡与蓄势,是为来年春暖花开做准备。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雉”为野鸡,“蜃”为大蛤蜊,立冬过后,野鸡一类的大鸟变得稀少,而海边却出现了外壳与野鸡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蜊。古人认为雉入水变成了蜃,这是对生命循环往复的一种浪漫想象。
立冬,冬之始也。 此时,寒风料峭,万物收藏。在北京五塔寺(现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深秋初冬的景象美不胜收——寺内的柿子树硕果累累,宛如喜庆的小灯笼,为古朴庄重的五塔寺增添了一抹亮色。微风吹过,柿子随风起舞轻轻摇曳,传递着丰收的喜悦与事(柿)事(柿)如意的祝福。
古银杏树的黄叶与白果,古柿子树的绿叶与红柿,在色彩上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动人的画卷。银杏叶如金色蝴蝶,轻盈飘落,铺成金色地毯;白果隐匿其中,宛如珍珠。古柿子树的绿叶依然葱郁,红柿如宝石,鲜艳夺目。这色彩的交织,展示了自然的美丽与生命的丰富。
来源: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官微
古塔巍然屹立,错落有致,雄伟壮观。塔身雕刻精美,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匠人的智慧。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塔身上,金光闪闪,与四周的霜白形成鲜明对比,更添几分肃穆与庄严。古塔不仅是佛教文化的象征,更是历史的见证,静静诉说着风雨与变迁。
来源: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官微
登上五塔寺的最高处,极目远眺,远处的高楼大厦熠熠生辉,近处的古建筑古朴典雅。寒风拂面,带来一丝凉意,却也让人格外清醒与宁静。在这片宁静的天地间,时间仿佛凝固,让人忘却尘世的喧嚣。
立冬之时,北风渐劲,寒意渐浓,大地开始进入休憩与静养的状态。“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这句诗不仅描绘了立冬时节的自然景观,也反映了人们对这个季节的深刻感悟。立冬,不仅仅是简单的自然更迭,更是中国民间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立冬之时,人们会用丰富的民俗活动来庆祝它的到来。
其一,储藏,准备过冬。立冬之际,家家户户开始忙碌起来,准备迎接漫长的冬季。农民将收获的粮食储存好,以防霉变;城市居民则忙着添置御寒衣物,确保家中温暖。古代,人们还会制作各种腌制食品,如咸菜、腊肉等,以备不时之需。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也反映了人们对于未来生活的未雨绸缪。
其二,养生,调养身心。立冬后,天气逐渐转冷,人体易感风寒。中医强调“冬三月,此谓闭藏”,即冬天要注重保养,减少消耗,使身体处于一个相对静止的状态。饮食上宜温补,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如牛肉、羊肉等,以增强抵抗力。《黄帝内经》中提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这不仅是对冬季养生的指导,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总结。
其三,祭祖,感恩先人。立冬时节,民间有祭祀祖先的习俗,以此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怀念。《礼记·月令》记载:“是月也,大饮烝,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 意味着在立冬这个月要举行大饮烝祭祀,“烝”是周朝时的冬祭,天子要向上天祭祀,祈求来年丰收,在宗庙杀牲献祭,腊祭祖先和住宅内外的五种神灵,慰劳农民,让农人休养生息。
晨光初露,霜气渐消,枝头的黄叶随风轻轻飘落,带来丝丝寒意。漫步于五塔寺的古朴庭院,脚下踏着厚厚的落叶,古刹的钟声悠扬回荡,穿越时空,让人的心灵瞬间沉静下来。立冬已至,冬意渐浓。在这个季节的转折点,大自然以一种静谧而庄严的方式,展示着生命的韵律与轮回。正如古诗所云:“立冬犹十日,衣亦未装绵。半夜风翻屋,侵晨雪满船。”愿你在立冬的怀抱中,怀揣希望,迎接每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