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國際金融學院改革迫在眉睫
政大国际金融学院2022年5月在政大公企中心举办揭牌典礼,现场冠盖云集,包括总统蔡英文、教育部长潘文忠、国发会主委龚明鑫和多家公股行库董总出席。记者邱德祥/摄影
蔡英文前总统着眼于培育国家高阶金融国际人才,透过《产学创新条例》,于2022年陆续在中山大学与政治大学成立国际金融学院,旨在利用充沛的资金和弹性的法规,将台湾打造为亚洲企业资金调度及高阶资产管理中心。然而,该政策运行至今,每年投入近5亿元资金(政大3亿,中山1.7亿)其中一半来自政府国发基金,成效却远不如预期,急需从根本上进行变革。
当初设立国际金融学院的初衷,学生来源是希望类似国外顶尖大学商学院MBA,锁定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中、高阶金融人才,透过大量实务的课程与实习训练,加上与金融机构合作解决实务议题作为论文,积累台湾发展亚洲资产管理中心所需的人才库。北政大、南中山每年共招收240位学生,然而,实际运作两年多来,截至去年底,累计两个学院招生缺额近四成。更令人担忧的是,入学学生素质低落,远远不如传统国立大学财金研究所水准,导致众多合作银行虽愿意配合国家政策出资,却不愿派遣深具潜力的员工浪费时间上课。学院因此一再降低招生门槛,如今已降至招收应届大学毕业生。
对照才刚要起步的台大国际政经学院,金融学院更显难堪,台大除已与日本早稻田大学签订合作之外,亦与美国哈佛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院等校洽谈合作,不只将聘任知名学者或企业领导人为专任讲座,也将延揽国际精英学生就读。
国家重点学院如此偏离原先设定目标,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合适的行政领导。担负国家重要人才培育重任的管理者,理应在金融教育领域有丰富的经验,并具备实务历练,方能串联产官学界,擘划前瞻的金融国际人才培育计划。然而,过往人选过于偏重实务经验,忽视了教育工作的专业性,热衷于花大钱办放烟火式的大型论坛,或重金邀请对台湾资产管理或国际化瓶颈完全陌生的国外讲者。相比之下,政大近期邀请到历练完整的国立台北大学财政系教授、前财政部长苏建荣出任院长,无疑是正确的起步。
另一个问题是,两个学院在发展过程中未能充分重视有经验的金融学者,未能从台湾资产管理面临问题出发设计课程、缺乏系统化规画。外行领导专业,各种热门议题统统包进来,让学生样样碰,却也样样松。此外,学院运作已超过两年,经费充沛且规范松绑,却几乎没有专任教授或教授级专业技术人员,大多仰赖兼任教师,这也是非常奇怪的现象。
再者,学院本身的监督委员会流于形式,无法充分发挥职责。教育部应当建立强力监督机制,广邀金融领域教授与实务专家外部评鉴,如果政大与中山无法做好,就应果断更换执行单位,或重新思考国家金融人才培育机制,站在国家政策的制高点上进行规划。
台湾金融产业产值,曾在2002年达到占GDP近8%,然而近年来却都未能突破7%。有鉴于此,赖清德总统推动国家希望工程,特别将发展亚洲资产管理中心作为重要施政目标,应也是观察到台湾这些年在资产管理业方面缺乏突破性发展。
金管会在彭金隆主委上任后,积极推动开放基金架构REITs、多重资产型及主动型ETF、扩大永续债券商品等,再加上台湾民间充沛的资金,资产管理业的未来前景将是无可限量。这也代表对资产管理人才的需求将日益迫切,正因如此,政府的国际金融学院政策亟需大刀阔斧地改革,以匹配国家的发展需求,进而实践成为亚洲资产管理中心的宏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