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落實檢討新青安房地產政策

民众负担不起居高不下的都会区房价,一直是台湾最关切的社会问题。记者曾原信/摄影

民众负担不起居高不下的都会区房价,一直是台湾最关切的社会问题。最近三年来行政院推出各种「打炒房」政策,目的就是要压抑房市,避免房价上涨太快。但即便如此,都会区房价仍然急速攀高。据信义房屋统计,今年第1季台北到台中都会区的房价较去年同期上涨10%以上,新竹地区更超过15%。

都会区房价飙涨与区域发展及房地产供需失衡有关,但也可能是房地产投机行为所造成。最近央行公布针对性极强的房贷选择性信用管制措施,就证实政府去年推出新青安房贷政策是这波房价飙涨推手之一。央行对公股行库新青安房贷进行专案金检,发现有不少房产是在父母名下,却以子女为借款人的套利案例,央行因此提醒财政部要检视专案的配套措施是否完备。

财政部面对新青安房贷造成房价冲击的社会负面情绪,立刻召集八大公股行库开会,达成「贷前征审、贷后管理、新户签切结书」等三项危机管理措施。另外,金管会也宣示要以「场外监理、金融检查」来强化银行授信管理。至于新青安事件当事人之一的内政部,则指称政策是财政部主导,自己只是利息补贴方案的出资方,但日后央行若升息,将不会建议加码补贴。

这次新青安事件引发社会的热烈议论,多数人认为该政策「立意良善」,但执行严谨度不足,结果出现宽松不一的房屋政策,最后使得长期「打炒房」的成效功亏一篑。这样简化的功过论述是否公允仍有待验证,但我们从新青安房贷的决策过程与结果,至少看到三点值得探究的问题。

首先,社会怀疑新青安政策与选举有关,而政府仓促推出的作法有违公司治理原则。新青安专案的资金补贴来自内政部住宅基金,但财政部却直接要求公股行库提供利息补贴。这显然违背OECD「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指引」中「与公共政策目标相关的成本应当由国家承担,并予以披露」的原则;公股银行股东权益受损理应被揭露,而前行政院长陈冲强化公股银行治理的呼吁,希望卓荣泰院长能重视。

其次,即使是立意良善的房屋政策也可能造成恶果,政府应审慎且通盘检讨。新青安事件凸显政府房屋政策跨部会与前后期间的不一致性,行政院除须负责外,监察院更应启动调查,检讨决策机制的缺失。尤其是过去就曾发生部会借由公股行库平台要求银行「捐输」案例,行政院应有更严谨的决策流程,防止部会「鸡毛当令箭」的不当作为。

第三,新青安贷款40年,利率补贴三年,宽限期五年,却忽略首购年龄多落在35至45岁之间,而且宽限期后本利偿还远超过购屋者所得能力的事实。这代表新青安专案的购屋者,退休时很可能仍有高额房贷,严重影响退休生活的财务规划。至于想借由新青安「以购代租」节省五年房租的人,也可能因「转卖」必赚价差的错误期待而造成负债。台湾经济若衰退,市场却有过多信用条件不足的房贷投机行为,就正是美国2008年发生「次级房贷」危机的翻版,政府房贷授信管理又岂能不慎。

新青安房贷政策出现争议后,部会「楚河汉界」想方设法急于解套,却无法掩饰房价已然飙涨的事实。社会未来恐将面临政府更为严厉的「打炒房」措施,而这竟是「立意良善」的政策所促成。新青安事件反映幕僚作业粗糙,国家资源与机制滥用,以及决策者急功好利,希望新上任的内阁团队能引以为鉴。

「慎谋方能断」,房地产供需结构失衡问题涉及层面广且复杂,政府作为应更为谨慎周延。行政院长下令要全面检讨新青安的利弊得失值得肯定,但社会更期盼政府能站在制高点,通盘检讨台湾房地产发展政策,其中人口与家庭结构、区域与产业发展,生活与交通机能,以及(再)融资市场建立等都应纳入考量。「危机就是转机」,希望新青安事件的教训是政府重建房地产政策的好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