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里的静与美--胡毓豪用心炼出摄影构图美学

摄影家胡毓豪出书传达镜头的力量。(邓博仁摄)

受到疫情肆虐,胡毓豪摄影个展《生之道》延到11月20日止。除了展览,他也出版了新书《镜头的力量:眼净、心静炼出摄影构图美学》(时报出版),陈述如何用心观看,进而启发生活中的哲理。

胡毓豪用心观看,也看透了人生,借由一景一物来说分明。如《小草的骄傲》作品中,他透露着「只因小草不跟别人比,放弃比较的执着,方能昂首自在地活于朱锦篱下」;在澎湖拍摄的一张《滨刺麦》作品想告诉观者,透过拍照来练习「静」的道理,「大多书写者在于练习『静』,并不是真正想成为书法家」,在这讲求快速的年代里,胡毓豪透过摄影练习让心静下来,进而培养营造生活中的美,悟出人生的大道理。

《安于贫乏》摄于澎湖望安,地表,其实只是一层薄薄的土,就像人的皮肤。皮破土流,露出了岩石、硬土,其下就聚草护土。这就是自然之德。人,竞相聚财,忘了承天接地,因此能一时兴旺,却遭病毒狠狠的打击。他想唤醒大家用拍照来练心,「人,不能没有目标和寄托而活着,没有目标,人会活得很虚幻。没有寄托,人会枯萎」。

《生之道》展出的作品,看似简单,却饱含道理。以一幅《太平洋之水》展开,借由海水千万年来磨着岸边石开始,论磨合之不容易,彼此可共存,却也留着你是你,我是我的独特。这才是天地之理。结尾则是在淡水拍的《暮色渔舟》,晚霞在绚丽过后,黑夜降临之际,渔舟上微弱的灯光亮起,图案很美,但凸显的是海中人之渺小。人物虽微,却是养家活口的栋梁,他们必须坚强又谦卑,才能在海中挣一口饭。」胡毓豪说着展出作品的脉络与灵感起源,也是书中他想传达的关于镜头的力量。

摄影可以谈光,谈质感,谈技术,谈色彩,谈构图,谈摄影真正的内容(被摄物),然而更是一个时代社会变革的影像记忆。时下最流行的拍摄手法,快、狠、准不准不重要,用粗暴的闪光灯直射被摄物(者)来唤起人们不一样的视觉经验,这抢的是「视觉快门」,绝对吸睛,但有时很难看出摄影质感以外的内涵。胡毓豪用尽一甲子的生命,提出的摄影哲学,则是另一条摄影之路。「摄影并非一言堂,每个时代都能创造经典」、「创作不用比较,就像我作品《神气的小草》,小草不管旁边的红花开得如此美丽,它做自己,窜的比红花还高,认命才是幸福的养分」。他拿出《摄影访谈辑》I、Ⅱ、Ⅲ,翻开三本书里年轻人的作品,「你看,这些都各有特色」。

但胡毓豪也提醒,「心才是一切的主人」,创作者得经常保持无为而为的谦虚,否则无意中匠气即会浮现。师与匠的分别,只在于作品表现的随意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