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保时捷、宾士竟能住社宅 假穷人、黑收入内幕曝光

(图/今周刊提供)

为落实居住正义,中央与地方联手,合力冲刺社会住宅数量,下半年将迎来6千户新完工,现行制度却漏洞百出,有钱人、在地居民抢住,排挤有需求民众,未来怎么兼顾公平正义?

住户毫不掩饰,穿戴一身昂贵行头,驾着保时捷、宾士等豪车,出入北部一处社会住宅停车场……。这般反差奇景,在社宅工作人员阿明(化名)眼中,早就见怪不怪,3年来近身接触,他证实江湖传言不假,「很多社宅住户,实际上超乎想像的有钱。」

场景再转到台北都会区另一角,流离失所多年的长者,好不容易抽中社宅,却因无法负担每月五千多元的租金,只能忍痛放弃,回到街头继续流浪。

两种生活条件截然不同的人们,在现行制度下竟面临矛盾待遇。标榜「居住正义」的社宅政策,究竟照顾到谁?

8年20万户,是前总统蔡英文立下的社宅目标,520卸任前,政府加紧脚步「拚业绩」。依国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数据,今年下半年,6都将有6千多户新完工,迎来新一波社宅释出潮。

然而,尽管户数增加,规模逐渐扩大,推动脚步慢的台湾,「僧多粥少」现象仍未解。面对稀缺的社宅资源,入住标准该怎么划定?未来「入住资格」与「租金分级」将成两大核心战场。

社宅仅供4成让弱势入住

先看入住资格。现行《住宅法》明定,社宅应以县市辖区为计算范围,提供至少40%以上比率出租给「经济或社会弱势者」,包含低收、中低收入户、65岁以上老人等12类族群,也就是「优先户」;不过,若申请人数过多,也非保证入住。

其余6成名额,则是没有特殊身分民众可入住的「一般户」,申请资格随主管机关不同而有落差;一般而言,须符合自己和家庭成员在该县市无自有住宅,且收入低于该县市50%分位点的家庭平均所得,才有申请资格。

然而,这些「一般户」其实很不「一般」。由于早期社宅常面临在地居民抗争,为回馈地方常有「睦邻户」设计,以台北市广慈社宅共1044户为例,归类为「在地区里户」的比率就高达30%,其余「设籍台北市的市民户」也有13%。

也就是说,政府好不容易兴建一座社宅,比起照顾外来就学、就业的青年与家庭,反倒让最无迫切居住需求的在地人,高比率入住自家周边社宅,作法不但荒谬,更背离政策目标。

标榜居住正义的社宅,出现「不正义」的情形,早在2018年就引起监察院关注。时任监委王幼玲、孙大川当年提出的调查报告提到,不只是台北市,新北市、桃园市、台中市也有类似设计,这些「睦邻户」比率达5%到30%不等,报告中点名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考量社宅兴办初衷,检讨睦邻户比率与合理性问题,以维分配公平与居住正义。」

睦邻户中签率是外地人10倍

政府滥开「睦邻户」情形有多严重?数字会说话。

调查报告以台北市健康公宅为例,当时「睦邻户」分配到152户,共1064人申请,中签率约15%;至于外县市在当地就学、就业者,仅分配到25户,共2718人申请,中签率仅0.9%,两者相差逾10倍,一般人根本「看得到,抽不到」。

2020年,台北市明伦社宅的「睦邻户」规定更宽松,让当地居民中签率超过4成,而外来就学、就业者中签率只有1.4%,相差了30倍,引起极大争议。

一名曾在新北居住社宅的青年更透露,有当地人让成年儿女「分户籍」出去,让子女有资格申请睦邻户,抽中后再将原住处出租、赚租金价差,「很明显就是没有迫切需求。」

「这会排挤到真正有需要的人。」社会住宅推动联盟研究员廖庭辉直言,睦邻户的设计,本质上不符合兴建社宅的理念。尤其,去年通过的《社会福利基本法》,明确将社宅定义为针对「有居住需求的经济或社会不利处境的国民」,提供宜居住宅,保障国民居住权益。

(图/今周刊提供)

文章来源:阅读全文